臺灣《中華日報》6日發表社論指出,臺灣民眾皆知,民進黨擅長“造勢”;勢因事而起,所以必先有“事”。事若原就存在者,則煽風點火鼓動慫恿,小事便成大事,一旦出現了“大事”規模,再施以火上澆油推波助瀾,則“勢”成矣。若根本無事,那就“造事”,在競選活動中,常見聚合群眾衝撞公部門,即為例證。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期間,謝長廷公開宣稱有個“毀謝集團”,就有“造事”之企圖,但得不到借事造勢效果,因為社會不相信他的說法,這是一個造事失敗的例子。
五都選舉,民進黨借事造勢的策略並未改變。反ECFA是全黨所要營造的大形勢,其策略是:先將ECFA污名化,如說馬當局推動ECFA是“喪權辱國”;接著推動“公投”,去年8月民進黨所提“ECFA是否交付公投”公投案被“公審會”駁回,盟友臺聯黨接棒,主文更為“同意ECFA公投”,日前又被“公審會”打回票,但民進黨不會罷休,不論準不準辦“公投”,反ECFA的抗爭不會停止,總要使其成“勢”。
蔡英文宣佈投入新北市長選舉後,就喊出“中華民國是一個流亡政府”,這又是“造事”一例,社會為此掀起軒然大波,各家電視臺政論節目連著好幾天都以此為題,有喊爽者,有痛罵者,在口水四濺中,勢已形成,她的選舉舞臺也就搭起來了。
社論指出,民進黨每能造事成勢的原因之一,是媒體效應所促成的。譬如有六成多的人民贊成兩岸簽署ECFA,但民進黨組織群眾在各種場域衝撞喊叫,媒體就大篇幅報道。蔡英文“流亡政府”論一齣,第二天就成為報紙頭題。故而,從媒體慣性取向來看,凡為“事”者,“事”大就是美,媒體必然大加報道。民進黨掌握了媒體的脈動,就不愁沒有新聞。
造勢之於民進黨這般有效,所以陳水扁曾經誇言:“在投票前幾天,如果民進黨候選人民調落後在十趴之內,我有本事翻轉。”審諸群眾投票心理,的確有不少人是見“勢”投票的。以三一九槍擊案為例,距投票日只剩一天,連宋支援度還領先陳水扁十多個百分點,但陳水扁肚皮上出現兩條紅疤,民進黨借事造勢,很多人就此改變了投票對象。
為了勝選,民進黨常將法律與道德放兩旁。譬如陳水扁曾以“總統”身份,在某項選舉投票日上午,公開呼籲支援民進黨的候選人。4年多前縣市長選舉,一群親綠醫生公佈了胡志強的病歷,選後那些醫生向胡志強道歉。但這種不道德的行為並未終止,就在幾天前,一位曾在扁執政時期做過官的人,照樣在報紙寫文章攻擊胡志強的健康問題。
可以預見,從五都選舉到明年初起各黨準備選“總統”,民進黨會不斷的“借事”甚至“造事”,這在臺灣政壇恰如“腦筋急轉彎”遊戲,是無厘頭的,也不合乎常情常理的。惟不論借什麼事或造什麼事所造成的勢,必然導致社會動蕩人心不安。
社論最後說,相較之下,國民黨就顯得溫良恭儉了,因為從未見到國民黨主動借事造勢攻擊民進黨,只是見招拆招,發言人的解釋也不慍不火。五都戰火已經點燃,國民黨是否仍保持這種作風?宜乎三思。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