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媒體《東方時報》最新一期刊發文章《臺灣的小籠包臭豆腐和軟實力》,文章說說,臺灣開始在世界各地展開價值2000萬英鎊的美食外交,作為提高臺灣國際形象努力的一部分,從過去的“金錢外交”轉向用美食展現臺灣的軟實力。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開始在世界各地展開價值2000萬英鎊的美食外交,作為提高臺灣國際形象努力的一部分,從過去的“金錢外交”轉向用美食展現臺灣的軟實力。
今年6月,臺灣經濟部門成立了一個臺灣美食國際化推動小組,準備在世界各地建立臺灣美食專區,有系統、有計劃的在各地發展臺灣美食。
臺灣有關當局認為,此舉能顯示出美食是臺灣發展的最佳軟實力,能體現臺灣的文化。當局希望這個臺灣美食國際化行動計劃能夠帶動臺灣的餐飲業、旅遊業、農產品等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機會。
這一美食外交計劃其實在上個世紀末就已成形,臺灣“行政院經建會”早在1999年就已經討“臺灣美食國際化行動計劃”。
該計劃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海外人士來臺觀光,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這一計劃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臺灣“形象外交”(或“名聲外交”)的一部分。
臺灣的飲食文化數十年來的確大有發展。來自臺灣的BBC中文網同事劉繼祖就很驕傲的說,由於歷史原因,臺灣聚集了中國各地不同風味的小吃和食品,這使臺灣有實力向外推廣美食外交。
英國《衛報》8月9日用一整版的版面報道臺灣的美食外交,標題就是“忘記軍艦和峰會,開始新的‘外交’攻勢”。文章內還附有對本來是上海特產、現在是臺灣風味的臭豆腐的介紹。
由於有2002年泰國美食外交成功的先例,馬英九現在希望通過“食品語言”為臺灣說話,用美味的小吃,比如臭豆腐和小籠包,來打動世界各地人的心,達到軍艦、峰會、金錢或其他“外交”所達不到的目的。
那麼包括“美食外交”在內的“形象外交”是否真能幫助臺灣提高其國際地位呢?學政治學出身的劉繼祖認為,也許會有些幫助,但食品固然能代表它的一部分形象,卻不見得會有很大的幫助。
他認為臺灣在“外交政治”上的困難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北京的壓制,在兩岸關係有所變化的今天,臺灣有關方面也應該用新的思維來處理“外交關係”,甚至可以把壓力變成兩岸的競爭。(嵇偉)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