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誰才是“辣手摧花”的罪魁禍首?

2010年09月21日 08:20:00  來源:
字號:    

  臺灣《聯合報》21日發表社論說,本報19日黑白集《憨慢不是美德》,批評臺北市政府對花風暴因應遲緩,使花博形象受到不必要的污衊。但追根究底,民進黨議員以偏頗的取樣和不實的指控,把尚未開展的花博打成黑幕重重的公共工程,才是辣手摧花的罪魁禍首。在野黨假制衡之名監督市政,可以只問政黨收益而不計臺灣社會的損失嗎?

  社論摘錄如下:

  在野黨監督執政者,是民主政治必要的防腐機制,沒有人會反對這點。關鍵在,監督的目的是在維護公眾利益,防止掌權者濫權貪腐,而非無端興風作浪;監督的手段亦應符合理性原則,協助民眾辨識事實,而非一味顛倒黑白、混淆視聽。從目的和手段兩項標準看,民進黨議員借空心菜、九層塔、竹涼亭等議題,猛烈炒作出一場“花風暴”,恐怕禁不起“公共利益”及“理性原則”的檢驗。

  先談理性原則。這次花博展出的花卉、果蔬等園藝作物近3千多種,計3千萬株植栽;在這麼浩大的工程中,僅發現4種植物價格明顯偏高,應是意味99.9%的作物是沒有問題的。如此繁複的展覽而有這麼高的妥適比率,若從積極的角度看,其實也很是值得市民肯定與驕傲的治理能力,不是嗎?一般家庭採購的誤失率恐怕尚高於此。

  當然,民進黨擴大指控那0.1%的問題,其絲毫不肯放過的精神,確實值得敬佩,亦是反對黨的角色所在。問題在,綠營議員指控花價偏高時,卻不斷含沙射影、加油添醋,企圖誘導民眾誤信以為各種花卉採購都弊端重重,進而渲染整個花博就是郝市府團隊上下其手、藏污納垢的淵藪。作為五都的選戰策略,花風暴或許成功地打壓了郝龍斌的選情;但就在野的“監督”角色而言,這樣的“揭弊”手法不僅完全不符合“比例原則”,當然更不符合理性原則,甚至是根本不道德的。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