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23日刊出社論說,兩岸農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加強兩岸農業合作,有利於發揮各自優勢,互利互惠,完全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合作前景十分廣闊。ECFA簽署實施後,兩岸之間的經貿交流合作更頻繁、聯繫更緊密。在兩岸產業合作當中,農業合作已經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效,無論是吸引臺資的家數,還是總投資額,都在不斷增長。
文章摘編如下:
最近廣西農業廳再次組織農民前往臺灣中南部取經,學習臺灣農業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並與臺灣中南部農民結下深厚情誼。兩岸農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加強兩岸農業合作,有利於發揮各自優勢,互利互惠,完全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合作前景十分廣闊。
兩岸農業合作,是兩岸合作的一個重要部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發展加快。特別是2005年,大陸宣佈對臺灣部分水果等農產品實行零關稅等政策以來,兩岸積極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貿易促銷活動,臺灣島內90%以上的各級農會、漁會、專業協會、產銷班,大概有1萬多人到大陸參展參會,展示展銷島內30余種特色水果,還有800多種農產品深加工的系列產品,累計簽訂合同近230億元,極大地促進了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的常態化,有效緩解了島內農產品生產賣難的問題,同時也豐富了大陸的農產品市場。
在大陸的臺資農業企業有90%以上獲得了大陸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認證,有60%以上的企業成為省部級或當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臺資農業企業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是大陸農業界要認真學習的。近年來,廣西加大引進臺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並積極示範推廣應用。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2006年成立至今,已引進臺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260多種,建成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50個,引進臺資企業53家,總投資額達42億元人民幣。去年7月4日,廣西和臺灣省農會在臺中舉行了開班典禮。首批19名廣西農業帶頭人進行了為期10天的培訓,這是臺灣農會首次在島內開班規模培訓大陸農民。在臺灣學習培訓期間,廣西參訓農民與臺灣農民共同生活和勞動,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和感情。在廣西首期農民赴臺培訓班結束後不久,臺灣省農會組織一個由70多人組成的代表團到廣西考察。廣西計劃每年組織100名農業從業人員赴臺學習培訓,不定期邀請臺灣農業專業人士到廣西交流講座。這次入島接受培訓的是從廣西各地農村選來的大學生村官。廣西想通過這些大學生村官,將在島內學到的技術及經營理念帶回當地,更好地帶動廣西農民致富。
當前,兩岸農業合作正處於一個新的發展熱潮之中。最近農業部批准在泉州市農科所設立臺灣農業技術交流推廣中心,升格為全國首個國家級閩臺農業合作交流推廣平臺。截至目前,已有18項國家、省、市農業科技項目落地推廣中心,其中國家級項目二項、省級項目五項。除引進糧油作物外,該推廣中心還引進臺灣名優水果、蔬菜、香草、花卉、綠化樹種,共引進臺灣新品種37種、68個品種。同時,該推廣中心還先後引進六項臺灣新技術。此外,在推廣中心的推動下,兩岸農業交流頻繁。泉州農科所臺灣嘉義大學農學院及臺灣一些企業、教授保持密切的聯絡,先後簽訂學術科技合作交流、品種引進與技術合作協議書等,構建長期的產學研協作關係,有力推進了兩岸農業優勢互補,互相依託,共同發展。
ECFA簽署實施後,兩岸之間的經貿交流合作更頻繁、聯繫更緊密。在兩岸產業合作當中,農業合作已經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效,無論是吸引臺資的家數,還是總投資額,都在不斷增長。相對而言,大陸地方對農業提供的服務稍遜於臺灣,應該向臺灣學習提供給農民的公共服務內容。據了解,目前臺灣農漁業人口,約佔臺灣總人口數的30%,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政府提供了全面細緻的服務,農民產銷均有輔導班的幫助,提高了農民生產、銷售效率,有效留住了農民。大陸農業已經面臨接班人問題,這迫切需要加強對農民的補貼、服務,才能把年輕人留下來。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