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海大學副教授彭懷真在《中國時報》上發表評論文章也對臺大獨強的現象提出異議,他指出,首先,臺大這些係招進來大批只是為了進臺大的學生,他們可能想進臺大後轉係。但這些學生在忙碌又愉快的新鮮人生涯未必能專注于學業,成績並不突出,無法達到轉係的目標,只好無奈地繼續讀。浪費自己可貴的青春,也浪費了老師的時間。
其次,島內清大、交大、政大等校特別知名、獨具特色學系的師生感到挫折。這些係已經很出色,都是“A”級的,但因為學校不是臺大,少了臺大這個品牌,使學系的光環黯淡,所有辛苦建立的特色無法獲得青睞。
第三,這樣的臺大情結會越來越嚴重,現在的高中學生、家長、老師、補習班目睹這個趨勢,更加追逐臺大這個品牌。在招收頂尖學生方面,臺大與其他大學的差距難以縮小。
第四,拉大了臺大校內知名學系與不出名科系間的差距。有些學生原本為興趣會選擇不出名的係,但為了顯示自己的優秀而選擇知名科系。結果呢?不出名的係有大批興趣不高的學生,卻少了程度出眾而意願強烈的年輕人。這現象早已存在醫學院與農學院之間,還在繼續蔓延到管理學院與文學院、法律學院與社科院之間。
評論說,品牌只是包裝,但是人們總是習慣看外表。人生之路漫長,不可能只靠一個學校的品牌,相對的,自我的特色才是長遠。這個探索與發展自我的歷程,往往在逆境中、在漠視、在冷嘲熱諷中,比較容易能發展出來。
臺媒《聯合報》10日發表臺灣東華大學副校長張瑞雄的文章說,崇拜名人、喜歡使用名牌的現象屢見不鮮,大學當然也有名校現象。每年各種百大排名的推波助瀾,再加上島內教育五年五百億新台幣的進補,都助長檯大的名校現象。名校情節打敗選係興趣當然很令人扼腕,但大學應該配合和了解這個現象,各個係所專業應該撇開門戶之見,儘量讓學生有修課和選課的彈性,避免綁學生於一係,否則很多選校不選係的學生將會很痛苦。
文章最後說,名校和名係之爭其實會加深社會的裂痕,如果臺大,像捷運、像公園一樣,是由公共資源所奉養的,高等教育的富者愈富的現象其實很危險,很多大學和臺大競爭的立足點已經不平等,不是說不要臺大好,但若臺大好是以其他大學的不好做代價,這就不是一件好事。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