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23日在《海峽導報》撰文表示,馬英九提出未來兩岸在一定條件下討論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主張,這是符合島內主流民意、兩岸和平發展與區域和平發展的正確政策選擇。但民進黨與參選人蔡英文卻氣急敗壞,強烈攻擊,指責馬英九為了選舉,把臺灣人民的未來推向險境,而且指稱此刻拋出“兩岸和平協議”,將使臺灣面臨四大風險。
民進黨也提出“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
民進黨的這些指控與情緒式的反對,沒有任何正當理由,不具任何說服力,是民進黨一貫的“負面論述”與“逢馬必反”,反而存在許多荒謬之處。和平協議與兩岸和平統一有關係,但絕對是兩回事,是不能等同的。如果和平協議就是統一時間表,為何不稱統一協議而叫和平協議?世界上簽署過許多和平協議,但很少是有關和平統一的問題。這樣的指控顯然無法讓人信服。況且,民進黨也曾提出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難道也是統一時間表?
2003年1月1日,陳水扁在元旦賀詞中首先提出海峽兩岸有必要將“建立和平穩定互動架構”作為現階段共同努力的重大目標,開始在選舉中打出“和平牌”。2004年1月16日,陳水扁在公佈兩項“公投”議題時提出,“願在最短時間內,邀請中國(大陸)派出代表,與我方針對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展開協商”。陳水扁當選之後在就職演說中又強調,協商建立一個“動態的和平穩定互動架構”。
蔡英文成為民進黨主席後,繼承了陳水扁關於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主張(儘管均設置了臺灣“主權獨立”與兩岸“一邊一國”的前提)。今年初,蔡英文提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兩岸關係發展主張,其核心就是“兩岸和平相處”。她解釋“兩岸可以穩定和平,這就是‘和而不同,和而求同’”,“這個‘和’,就是和平發展的‘和’”。蔡英文隨後進一步明確提出,“為兩岸和平發展共同尋求穩定可靠的新互動架構”,並把這一主張寫進了她的“十年政綱”之中。
民進黨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
民進黨與蔡英文提出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其表現形式必然是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不可能是單方面的主張或口頭承諾。既然民進黨主張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為何對馬英九提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就如此強烈反對,將其污名化與政治化,將其視為“統一時間表”?是不是意味著民進黨宣稱的建立兩岸和平穩定架構是宣傳伎倆,是玩假的,是騙人的?為何馬英九提出簽署 “兩岸和平協議”,就是要改變臺灣現狀,是危險的,民進黨提出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就不是改變現狀,對臺灣就是安全的?為何同一問題會有兩種標準與兩種答案?
顯然,問題不在於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本身,而是另有原因。第一,馬英九在選舉關鍵時刻意外拋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這一重大議題,完全出乎民進黨與蔡英文預料之外,讓民進黨失去對選舉議題的主導權,只能圍繞馬英九的選戰議題進行討論,從而陷於被動地位。第二,馬英九此舉,顯然搶走了兩岸議題的 “和平牌”,民進黨如果跟進與支援,就無法與國民黨的主張進行區隔,等於自我失去立場,於是只能進行無力的反對。第三,“兩岸和平協議”必然會涉及兩岸政治議題,很可能讓兩岸關係由“先經後政”逐步進入“政治議題”,要實現“臺獨”更加困難,這是民進黨絕對不希望看到的,因此才有“臺獨”人士發出“和平協議會讓‘臺獨’安樂死”的悲鳴。
可見,民進黨一方面主張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另一方面又反對馬英九提出的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就是 “打著和平反和平”,純粹是為反對而反對,讓民進黨陷於自相矛盾與自我否定的困境之中,在兩岸議題上將更加被動。(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