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黨性”難改 民進黨咎由自取

2012年02月10日 16: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謝長廷日前拋出一項說法,聲言民進黨的大陸政策主張應該向中間靠攏,與國民黨接近。臺灣《中華日報》今日刊載社論表示,謝長廷想要借“解構”來“建構”,讓“獨派”流向臺聯黨,而民進黨爭取中間選民,“大選”時再合而為一,這種前瞻性的戰略構想,具有相當不可預測的風險性,民進黨多數政治人物在感情上難以接受,現實上也難免恐慌,他們害怕失去“獨派”選民堅定的支援,又無法贏得中間選民的認同,最後兩頭落空。

  全文摘編如下: 

  民進黨即將提出敗選總檢討之際,“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日前拋出一項說法,聲言民進黨的大陸政策主張應該向中間靠攏,與國民黨接近。這項面對現狀不失務實的主張提出後,引發黨內強烈抨擊,未來要想成為民進黨的共識,可預見必然困難重重。 

  按照謝長廷的說法,由於藍、綠兩岸立場完全不同,國民黨在“總統大選”期間,得以訴諸民進黨肇使兩岸緊張策略,使兩岸問題升高為選戰主軸,導致民生、內政議題消失不見。如果民進黨兩岸政策主張與國民黨一直拉大,並堅持“獨立建國”立場,會讓臺灣社會陷入對立。因此,謝長廷認為藍、綠政策主張趨近,民進黨即可爭取國民黨票源,而讓堅定的“獨派”選民轉向臺聯黨,民進黨將可以在“大選”得票過半。 

  持平而論,謝長廷完全基於選舉算計,其立論也未盡周延,但他對藍、綠板塊的分析應不無道理。蔡英文流於空泛的兩岸政策主張是否為“大選”失利的癥結,固然還有待斟酌,但可以斷言兩岸問題絕對是蔡英文敗選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兩黨兩岸政策主張趨於大同小異,國民黨的優勢必然會削弱,民進黨的“軟肋”則會隨之補強,對民進黨在“大選”時爭取中間選民絕對有利。 

  然而,謝長廷的觀點顯然不是民進黨的主流意見。絕大多數的民進黨政治人物,根本不承認兩岸政策是敗選罩門,例如段宜康宣稱“民進黨不是輸在路線,而是反應議題能力”;也有人認為民進黨目前的兩岸政策主張,由“臺獨黨綱”改變為“臺灣前途決議文”,已經相當溫和,不需要再修正;更有人強調,“臺獨”是民進黨的理想,能否實現是一回事,至少民進黨自己要捍衛。 

  無庸贅言,謝長廷的主張要實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關鍵在於,謝長廷想要借“解構”來“建構”,讓“獨派”流向臺聯黨,而民進黨爭取中間選民,“大選”時再合而為一,這種前瞻性的戰略構想,具有相當不可預測的風險性,民進黨多數政治人物在感情上難以接受,現實上也難免恐慌,他們害怕失去“獨派”選民堅定的支援,又無法贏得中間選民的認同,最後兩頭落空。 

  民進黨許多政治人物至今仍然無法改變傳統思維,其“思路”抱括:在歷史上極力切斷臺灣與大陸的關聯性;在政治上刻意製造臺灣與大陸對立氛圍;在經濟上故意低估大陸對臺灣的重要性;在社會上不斷扭曲大陸的形象。總歸就是把大陸視為敵人,認為大陸對臺灣一切善意都有陰謀;所有經貿“讓利”都是“裹著糖衣的毒藥”。 

  儘管如此,民進黨內若干有識之士早就體察,這種一味與大陸對抗的心態,非但愚不可及,而且對民進黨未來發展絕對有害無益。但短視的政客害怕失去綠營鐵票,始終不願正視現實,也不敢提出新的論述來導引“獨派”選民,最後只能永遠被“獨派”選民裹脅,也永遠無法與大陸正常互動。 

  在此“黨性”之下,謝長廷檢討敗選言論遭到民進黨圍剿,自然不足為奇。如果民進黨始終執迷不悟,非要與大陸對抗到底不可,“大選”時就很難獲得多數選民認同,這是民進黨咎由自取,又何嘗不是臺灣民主的悲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