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選後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的困境

2012年04月05日 09: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2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迄今,民進黨在紛紛擾擾中進入盤整期,圍繞權力核心及兩岸政策調整的各種較量暗中集聚,改革派與保守派、務實派與激進派、中生代與“天王”世代之間的矛盾正在不斷凸顯。香港中評社4月3日發表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研究員汪曙申的評論文章指出,民進黨能否在兩岸政策上拿出足以贏得島內民眾認可的結果,仍然具有較大不確定性。  

  首先,民進黨對中國大陸的認知過於權力化和意識形態化。在權力現實主義者看來,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朋友和敵人的關係定位會因時因地因利而變化調整,它體現的是一種彈性和務實原則。若以建構主義的邏輯來看,民進黨在處理與大陸的關係時,走進了由“觀念決定物質”的狹隘路子,曾有意或無意將大陸塑造成“敵人”的角色,造就成一種緊張關係,因此頻頻出現政治統戰論、軍事威脅論和安全滲透論。  

  正是有了這种先入為主的觀念,使得民進黨在解讀大陸對臺政策或者國民黨大陸政策時,往往容易出現理解上的偏差或者是情緒性的反彈。如在臺灣選舉期間,執拗于“九二共識”名稱的存在,而完全忽視其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精神對兩岸建立良性互動的重要意義,甚至認為“九二共識”改變了現狀,而一味予以拒絕。也正是這種觀念的長期積累,造成民進黨“反中”、“反商”、“反交流”的刻板印象。選後,民進黨內務實派還在繼續尋找能與大陸建立對話基礎的不是“九二共識”的共識,也有人提出“有沒有效”比“存不存在”重要,然而若不接受“九二共識”蘊含的一個中國原則,又怎能構建起雙方對話交流的互信基礎。  

  其次,民進黨內缺乏統一且能有效執行的政策立場。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的基本觀點事實上是分裂的,一方面務實派認為“臺灣前途決議文”已取代“臺獨黨綱”,民進黨在臺灣地位上堅持的是“事實獨立”立場,因而重點是維持現狀,不需要“再宣佈獨立一次”,甚至指出根據決議文民進黨並不是“臺獨黨”而是“公投黨”,因此認為大陸對民進黨要有新的觀察和認識,應不設任何前提與之展開互動。  

  但另一方面,“臺獨基本教義派”仍然以“臺獨黨綱”為依歸,並未放棄“獨立建國”,認為民進黨不必調整路線。即使是蔡英文統領民進黨時獲得派系共同支援,其路線雖以理性、務實為基調,但仍無法處理黨內這一矛盾。臺灣《新新聞》雜誌在選後的一項民調顯示,有49.6%的受訪人認同廢除“臺獨黨綱”,但也有33.4%不認同。三成的基本教義派足以構成民進黨今後轉型的制約。謝長廷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提出民進黨爭中間板塊、“急獨”交給臺聯黨的建議。  

  民進黨內對兩岸政策主張的分化和各自為政,極大地增添了政策路線轉型的難度,並給民進黨努力改變“反中、反交流”的形象造成困擾。民進黨人士曾指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曾不斷出現“時間上的前後不一、民進黨中央與地方執政縣市的上下不一,以及各派系不同立場的左右不一”等矛盾。近日國民黨提出“一國兩區”論述後,民進黨內各方的反應再度出現分裂現象。可見,民進黨若想要有一個整合好且能有效推行的兩岸政策,還需要好好思量一番。  

  目前距2014年底“七合一”選舉還有長達兩年的“空窗期”,這給民進黨提供了進行政策路線理性討論的空間。迄今,民進黨內對於兩岸政策仍處於各說各話的階段,雖然呈現出走向更加開放和務實的跡象,但究竟能調整到什麼程度,還將根據新任民進黨主席的權力地位、戰略格局、黨內派系整合及氛圍而定。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