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馬當局正面臨救經濟與抗通膨的抉擇

2012年06月07日 09: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7日發表社論認為,馬當局此時在經濟政策的取捨上已陷於“救經濟”或“抗通膨”的兩難困境,我們建議以救經濟為先,並且以匯率為主要政策工具。

  社論摘錄如下: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日前公佈的全球競爭力評比,臺灣出口排名從第4名降到第54名,而且景氣對策信號連6月亮藍燈,令島內各界震驚,其實這是臺灣經濟因深度全球化而導致的副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人們終於發現傳統經濟學對目前經濟事實的描述,以及對未來經濟遠景的預測,有其顯著的不足。經濟學教科書迄今仍然沒有告訴我們全球化的風險有多高,而只告訴我們全球化帶來國際分工的效益,強調在“比較利益法則”下,國際貿易將使各國的福利提高。  

  然而,傳統經濟學並沒有注意到強大的跨國企業使“歐肯法則”(Okun's Law)預測能力不再有效的事實,亦即由於跨國生產與三角貿易,一國GDP的持續成長與失業率的持續降低,未必再有明顯的關係。換言之,在統計數字上跨國企業的三角貿易,雖使其本國或地區GDP成長,但所增加的就業卻落在其他國家或地區,臺灣這些年來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另外,金融方面也是如此。傳統經濟學只強調資本自由流動的效率,卻忽視大型的避險基金、私募基金,流竄于全球原油、黃金、大宗物資等市場炒作獲利的事實,此種“競租(rent-seeking)”本質上是無效率且不利於資源配置的經濟行為。因此,全球化加深了經濟的不安定,並且對國際貿易依存度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高的國家或地區,衝擊最大。  

  從實務面觀察,全球金融海嘯迄今,歐美各國政府除了採行寬鬆財政政策之外,更紛紛採行寬鬆貨幣政策,原本希望提供其國內企業與消費者充足資金,藉以加速投資,增加消費,促使經濟及早復蘇。然而,事與願違,在全球化資本無國界的實境下,寬鬆資金被用於炒作供給缺乏彈性的黃金、原油、大宗物資(小麥、玉米、棉花等),反而造成各國或地區的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  

  在歐洲方面,歐元區17國使用相同貨幣,享有區域內的規模經濟,但單一匯率亦使區域外貿易收支強者(如德國)更強,弱者(如義大利)愈弱。至於先前的寬鬆財政政策,則使各國的財政收支更加惡化。馬斯垂克條約所規範的財政紀律(財政赤字佔GDP比重不高於3%,政府債務餘額佔GDP比重不高於60%),在2011年只有芬蘭、盧森堡及愛沙尼亞等三國達成,連強調財政紀律的德國,其政府債務餘額佔GDP比重也超標。至於其他體質較差的歐洲五國(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希臘、西班牙,PIIGS),就在“貿易逆差、經濟惡化、稅收減少、財政惡化、削減支出、消費減少、經濟更惡化”的惡性迴圈中,產生了主權債務無法履行的“歐債危機”。  

  臺灣由於國際貿易依存度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高,在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中,受到牽連而景氣衰退。並且長期以來,由於幾乎每年都有選舉,以致國際油價及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時,無法充分反應成本。這個壓力鍋在今年大選之後終於被掀開了:馬當局考量經濟的長期健全發展,決定讓價格機能回復正常運作,並且由油電價格調漲開始。  

  油電價格雙漲,給長期被壓抑的各行各業有個漲價的藉口,雖然小麥等大宗物資價格近期有所回跌,但相關業者仍明著或暗著想把過去幾年被壓抑的部分調漲回來,因此通貨膨脹已隱然成形。雖然當局採取各項措施,甚至從製造端至通路端都嚴格把關,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業者以重新包裝、改變規格、推出“新”品(不再生產“舊”品)方式,變相漲價,與當局玩躲貓貓的遊戲,苦的是一般社會大眾。  

  另一方面,歐美景氣低迷,使臺灣進口與出口年增率連三季下跌,出口更是連4個月衰退。在內需方面,4月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月減3.69%或年減2.37%,主要是與出口有關的批發業年減4.37%所致。可以看出,出口持續惡化,已經危及內需的成長。加上房市原先預期520推案爆天量落空,股市受到證所稅風暴與歐債危機內外夾攻,以致市值與成交量都大幅萎縮,因此目前臺灣經濟的出口、內需、房市、股市,已經陷於“四大皆空”的險境。  

  此時此刻,馬當局在經濟政策的取捨上已陷於“救經濟”或“抗通膨”的兩難困境。就此,我們建議以救經濟為先,並且以匯率為主要政策工具。根據美國的匯率調查報告,韓元幣值嚴重低估,而韓國出口品與臺灣產品有相當高比重的重疊,韓元幣值低估勢將使臺灣競爭力相對惡化。值此國際農工原料價格大幅回檔之際,新台幣宜靈活變動,適度的貶值應不致造成通膨的惡化,卻有助於出口成長,以及使內需中與出口相關的批發業成長,有助於經濟成長率的“保三”。進一步言,以“央行”3,4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新台幣每貶值一元,“央行”就增加3,400億元的盈餘,從而增加盈餘繳庫能力,有助於馬當局財政收支的改善。既然新台幣貶值可以“搶出口”、“救經濟”、“助財政”,在政策取捨(trade-off)上該如何決定,已經是不言可喻了。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