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貿協和大陸機電商會互設的辦事處,于12月中下旬陸續正式揭牌。臺灣中華科技大學副校長李英明日前在日本《新華僑報》刊載專文表示,通過兩岸互設經貿和文化辦事處作為載體,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的複雜度將會降低,從而能夠盡可能以民為本,為民服務的方向進行設計和定位。
全文摘編如下:
12月11日,海協會與海基會在廣州舉行了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經合會”)第四次例會。雙方終於確定了海峽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處的時程。臺灣貿協和大陸機電商會互設的辦事處,于12月中下旬陸續正式揭牌,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日前也曾表達兩岸應互設文化辦事處的看法。至於廣受關注的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的議題,也開始被納入兩會協商進程之中。
臺灣貿協在上海和北京設立辦事處,是兩岸關係以經貿為導向發展的結果。臺灣貿協須以多年來累積的擴展全球市場綜合治理能力作為拉桿,扮演大陸臺商“市場搭橋”的角色,協助臺商能跨越區域局限,銜接大陸不同經濟區塊,甚至連接跨越大陸的經濟區域市場,讓臺商營運從地方市場取向轉成全球或區域市場取向。
此外,臺灣貿協還可以聯合包括電子電機工會在內的重要產業經貿團體,透過論壇、培訓、諮詢等管道,提供臺商更好的資訊、知識和智慧,以提升臺商的素質和能力,讓臺商能轉型為面向全球的營運者。大陸各地由於經濟發展條件和機遇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經濟板塊,臺灣貿協在大陸設處,也可以帶臺商跨越市場“結構洞”創造更多商機。臺灣貿協在大陸設處的數目,應隨形勢需要的變化,增加內陸如重慶、西安等重要城市的辦事處。
至於龍應臺所提的兩岸互設文化辦事處,兩岸應給予高度的重視。要讓這個議題簡單化也不難,關鍵在於:其一、先著重從產業和器物面,將文化議題從複雜的思想意識領域抽出來,並使其和兩岸的ECFA聯結起來,讓兩岸文化辦事處發揮協助兩岸文化產業和器物合作和交流的功能。其二、通過論壇、高峰會、工作坊等方式,架構促進兩岸精英和民眾相互理解的平臺。
如果兩岸要互設文化辦事處,必須重在讓兩岸企業營運與經濟佈局能和兩岸不同地區的文化語境碰撞對話,為兩岸經貿交流及臺商在大陸的市場佈局注入文化語境的理解元素。這樣兩岸互設經貿和文化辦事處,就會形成有機的聯繫,讓兩岸交流產生加乘的效果。
經貿不外文化,文化不外經貿,通過兩岸互設經貿和文化辦事處作為載體,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的複雜度將會降低,從而能夠盡可能以民為本,為民服務的方向進行設計和定位。(李英明 臺灣中華科技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