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呂秀蓮的結論草率且非事實

2013年01月11日 08: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陳水扁當局時的副領導人呂秀蓮諷刺馬英九,認為他四年半來拼命“傾中”,結果“傾中反促獨”。臺灣《旺報》11日對此發表評論指出,細究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與5年來兩岸發展的發展,呂秀蓮的簡化式指控是經不起邏輯檢驗的。

  呂秀蓮是根據《遠見》雜誌與臺灣政治大學選研中心所做的民調,2012年有5成2民眾支援維持現狀,2成8支援獨立,僅1成支援統一;贊成“終極獨立”者比贊成“終極統一”者多2成6。呂秀蓮認為,馬英九執政比陳水扁執政時期,贊成“臺獨”的比例更高,因此,她“謝謝馬總統”。

  《旺報》的評論指出,有關“統獨”的民調,不能以簡單的二分法解讀,必須探究民調問卷設計與調查結果間的關係,也必須了解調查當時的社會心理,才能做正確的判讀。《遠見》與政大民調的問卷設計其實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已不符合兩岸追求和平發展的環境。社會心理也是重要因素,兩蔣時代受政治教育影響,幾乎眾口一聲要反攻大陸、要統一;民進黨的宣揚和李扁時代的教育改造,“臺獨”思想逐漸普遍;馬英九“不統、不獨”維持現狀政策,對於支援“獨立”的民調也有加分效應。

  評論認為,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只能說是務實的政策,希望調整民進黨執政時期的鎖臺政策,以解決臺灣經濟問題。我們也願意提醒兩岸關心和平發展大局的有識之士及當局,不要受到臺灣民調結論的誤導。人類天生具有本位主義,特別在“你大我小”的不對稱關係下,臺灣民眾的“防衛心態”是可以理解。兩個長期隔絕的不同文化體,在碰撞後由排斥、接受到融合,也需要時間。兩岸目前仍處在接觸初期階段,相互碰撞的過程中雖然不斷增進相互的好感,但難免也累積一些暫時難以化解的差距與誤解,尚待兩岸中國人共同面對解決。民意傾向絕非固定,關鍵是雙方必須做出正確的選擇。呂秀蓮以一份民調結果,簡單歸納結論為“傾中反促獨”,不僅草率,且非事實。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