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澳媒:只有兩岸攜手 才能共謀人民福祉

2013年03月19日 09: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會在17日圓滿閉幕。澳門《新華澳報》18日刊載署名富權的文章表示,這次全國“兩會”,不但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政府的領導人及決定了各相關部會的負責人,而且還隨著新一代領導人的接棒,予人一種朝氣蓬勃、與時俱進,朝幹夕惕、奮發圖強的新風氣。對於兩岸而言,在經濟領域的協商基本完成後,思考在步入“深水區”時,轉向其他領域發展。只有兩岸攜起手來,才能共謀兩岸人民的福祉。 

  全文摘編如下:

  隨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宣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圓滿閉幕,負有“換屆選舉”重大任務的今年全國“兩會”已經全部結束。這次全國“兩會”,不但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政府的領導人及決定了各相關部會的負責人,而且還隨著新一代領導人的接棒,予人一種朝氣蓬勃、與時俱進,朝幹夕惕、奮發圖強的新風氣。而以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講話為標誌,一幅十三億人民共同擘劃“中國夢”美麗畫卷的偉大而又艱鉅的劃時代工程,正式啟動。

  與最近幾屆中央政府領導人的專業學歷背景,多是理工科出身不同,新一屆中央政府領導人,多是人文科學及經濟學的專業背景出身。由此,新一代中央政府領導人的執政風格和領導藝術,就從理工科的“機械”式作業,轉向既堅持基本原則又靈活調整。這從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當選總書記後率領其他六位中共政治局常委的亮相講話,更貼近民生和社會現實,及17日習近平在全國人大閉幕式上的講話,強調“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及“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響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中,深刻地體味出來。

  臺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份,因此要圓“中國夢”臺灣不能缺席。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廣大臺灣同胞和大陸同胞要攜起手來,支援、維護、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同開創中華民族新的前程。”而李克強總理在回答臺灣《聯合報》記者提問時更是明確地指出,大陸和臺灣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居住在兩岸的是骨肉同胞。“同胞”這個詞、這個理念在中華文化當中是根深蒂固的,這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源。所謂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同胞之間、手足之情,沒有解不開的結。大陸和臺灣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把它一道維護好、建設好,使其花團錦簇,我想花好總有月圓時。只要堅持一個中國,維護同胞之情,兩岸關係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巨大。新一屆政府將會履行上屆政府所做的承諾,並且要努力尋求合作的新的推動支點。在推動大陸進一步開放和發展當中,會更多地考慮臺胞的福祉和利益,我們願意與臺灣共用發展的機遇。 

  這就展示了新一屆中央政府領導人在兩岸事務上的新思維,就是兩岸人民處於平等地位,都視為骨肉同胞,大陸不再居高臨下,而是柔性訴求,盼望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共同創造兩岸和平美好願景。習近平所憧憬的中國夢,包括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等核心內容,同樣也包括了臺灣地區和臺灣同胞在內。習近平並沒有復述一些耳熟能詳的政治陳義,而是把兩岸和平發展視為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一環。李克強也是使用了共同家園、骨肉同胞、手足之情和花好總有月圓時的直白淺顯,而且是臺灣民眾容易理解,尤其是充滿感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必能引發臺灣民眾的共鳴和認同。 

  正因為如此,“陸委會”的響應也展示出積極及善意的態度,指出大陸近期在行政革新、經濟民生及社會公平正義方面,提出許多改革方向。臺灣方面表達肯定,並期許未來兩岸之間能夠針對相關的改革發展面向,共同合作、相互提升,進一步促進兩岸關係的互信與互利。“陸委會”還再次強調,未來馬將秉持既定的政策目標與推動步伐,持續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擴大、深化兩岸各領域的交流互動,增進兩岸互信。

  實際上,許多人在解讀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論述時都認為,兩岸關係發展到今日,應當從單純的經濟性、事務性的協商,進入政治對話階段;可以靈活地進行合情合理的安排,包括先由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開展對話。另外,也可由淺入深,先易後難,進行兩岸協商。在兩岸經濟領域的協商基本完成後,思考在步入“深水區”時,轉向其他領域發展。只有兩岸攜起手來,才能共謀兩岸人民的福祉。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