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平論壇有深遠意義
第一屆兩岸和平論壇12日在上海圓滿閉幕,論壇達成10項共同認知,也提出7項仍待解決的癥結問題。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刊文表示,兩岸和平論壇,民間色彩較濃,透過雙方學者開誠佈公、集思廣益,坦率的溝通與務實的態度,無異為未來兩岸的政治對話,奠定良好的基礎。
全文摘編如下:
第一屆兩岸和平論壇日前圓滿閉幕,除了達成10項共同認知,也提出7項仍待解決的癥結問題,這種坦率的溝通與務實的態度,無異為未來兩岸的政治對話,奠定良好的基礎。
這次論壇兩岸大約各有60位學者與會,大陸方麵包括全國臺灣研究會、社科院臺研所、北大臺研院、清華臺研所、上海臺研所、東亞所、廈大臺研院等所有主要對臺研究機構,精銳盡出;臺灣方面則是以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為主,再加部分大學及智庫,民間色彩較濃。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次論壇聚焦兩岸政治關係、兩岸涉外事務、兩岸安全互信及兩岸和平架構,可以說都是兩岸交流多年來一直無法解決,而在未來和平發展進程又勢必無法回避的政治難題,不但是大膽的嘗試,也是兩岸由經而政進入深水區後的重要起步。同時,臺灣方面與會者包含不同黨派,由於論壇並未預設前提和立場,“紅”“綠”火花的激蕩甚至成為會中的焦點,使大陸方面更加深切了解臺灣內部存在的歧異立場,並體認處理兩岸問題的複雜性和困難度,這對兩岸未來政治對話,當然有正面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10項共同認知中既有兩岸人民一致的願望,也有雙方各自重視的部分。例如大陸方面著重海洋事務合作、事安全互信機制、兩岸和平制化、文化創新、史觀共構;臺灣方面則著重兩岸公務人員互動、涉外事務溝通協調機制、經濟事務的協調合作及兩岸領導人會晤。《紀要》中雖然多處出現合作交流互惠的字眼,但也明白點出“面對兩岸關係存在未解的政治對立問題,應基於各自現行規定,尋求雙方可接受的框架,處理政治爭議”。
至於7項癥結問題,基本上與共同認知的許多部分重疊,例如如何完善兩岸往來的相關法律規範?政治關係如何做出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一個中國架構”和兩岸之間的法理關係如何厘清?臺灣擴大國際活動的需求與國際政治的現實落差如何解決?兩岸敵對狀態造成結果的意涵與措施為何?軍事互信機制的具體方式為何?如何克服困難洽商兩岸和平協議之道等等。
這次和平論壇的舉行,透過雙方學者開誠佈公、集思廣益,對於未來務實解決政治難題,當然會有一定的效果。縱然不能作為政治對話的指標,但必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