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13日發表社論說,上周臺灣“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查“經建會”明年度預算時,“立委”以臺灣經濟增長無法保二為由,提案刪減“經建會主委”管中閔的年終獎金,為此管中閔衝口而出:“一點問題也沒有,做爺們的怎麼會在乎這些錢”,爺們一語又招來各方撻伐。
雖然管中閔表示爺們只是男子漢的意思,但不少人還是認為在“立法院”自稱爺們,實在刺耳,也有不少媒體詳列“管語錄”。管中閔自從政以來失言次數不少,如此新、舊帳一起算,管中閔自然予人盛氣淩人、高傲狂狷的印象,然而爺們到底是何意?實在不是本次會議的重點。
近日各界熱烈討論“爺們”,而引出爺們這句話的根本問題卻已被拋到九霄雲外。管中閔之所以衝口而出爺們二字,是因為“立委”提案刪減其半數年終獎金,並凍結半數直到明年連續兩季經濟成長逾3%或失業率連續兩月低於4%。為何“立委”會有此提案?因為今年臺灣經濟表現不如預期,然而如果我們要再追問:何以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就要刪臺灣“經濟部長”、“經建會主委”的年終獎金?其他“閣員”沒有責任嗎?“立委”沒有責任嗎?
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讓我們回到問題的源頭。“立委”們提案刪臺灣“經濟部長”及“經建會主委”年終獎金的理由是臺灣今年經濟成長不保二,然而經濟成長不保二,何止是臺灣“經濟部長”、“經建會主委”的責任而已,但凡對經濟事務稍加關心者都知道,除了國際景氣,影響經濟最深的就是該地區長期所積累的資本存量,包括有形的金融、機械資本,也包括無形的社會、人力資本。今天德國之所以是我們看到的德國、瑞士之所以是我們如今所看到的瑞士,這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所積累的資本使然。今天經濟成長的好壞,並非今日為政者所能左右,甚者,今日為政者最重要的工作,也不該是去拼短期的經濟成長的數字,而應該是去建構臺灣長期的經濟與社會資本。
史學家錢穆曾強調讀史要觀其通、觀其大。對於臺灣經濟,我們如果也能觀其通、觀其大,便可以明白近年我們經濟低迷、出口不佳、薪資停滯,係長期的問題,不是短期的問題。真要評估一位“閣員”適不適任,該不該給年終獎金,應該從這位“閣員”為臺灣經濟積累多少社會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及機械資本,而不該以當年經濟成長高低做為論英雄的依據,這個道理應不難理解才是。
試想,臺灣在1980至1990年代的經濟、薪資之所以能快速成長,這豈非1960至1970年代臺當局排除萬難訂定獎勵投資條例、設置加工出口區、規劃科學園區、開辦九年義務教育,並進行十大建設積累的資本所致。若非早年臺當局行政部門所建立的資本存量,臺灣豈能在二戰後資源匱乏的處境當中脫穎而出?由此可知,臺灣今天的經濟不行,競爭力不如人,這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想以貶值、降稅、振興方案等短期措施力挽狂瀾,只會把經濟體質愈弄愈差。
我們認為,如果“立委”們有觀其通、觀其大的眼光,就不應該一直在保二、保三上做文章。須知,“立法院”每年都拿這些議題質詢“閣員”,到最後臺當局行政部門只好盡做一些短期的振興方案,盡找一些好看的國際評比自我催眠,長此以往,在沒有持續累積社會、人力、金融及機械資本下,臺灣經濟將永遠難以擺脫低成長的陰影,即或保二、保三又有什麼意義?
這些年“立委”問政難得有觀其通、觀其大的眼光,而每每以保二、保三調侃臺當局官員,每每以經濟預測連九降疾言厲色教訓臺當局官員,每每要求尚未公佈的經濟指標提前于“立法院”公佈,甚至花功夫製作出令人讚嘆的圖像嘲諷“內閣”。我們真不知這些“立委”意欲為何,是為了臺灣經濟?抑或是為了嘩眾取寵,爭取見報的機會?“立委”們若真關心民瘼,該憂心的恐怕不是今年經濟保二、保三的問題,而是前述那些影響日後經濟發展的各類資本存量的問題。
唐朝詩人李商隱《賈生》一詩寫道:“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此詩譏諷漢文帝雖在半夜接待賈誼這位賢士,卻不問百姓的事而專問鬼神的事。今天我們“立法院”周周邀請臺當局官員至各委員會備詢,行政部門接受監督原是天經地義,但重點就在於“立委”到底問政的內涵、目的為何?臺灣今天有多少待解的民生問題?有多少自大學畢業的青年淪為長期失業者?有多少家庭已無儲蓄可用?但“立委”們卻更關心GDP及預測,而永遠糾纏不清的是黨派的偏見,以致“立院”經常空轉,這豈非應了李商隱所言:“不問蒼生問鬼神”?
臺灣十多年來不論社會、人力或金融機械資本之所以難以積累,以致近年經濟低迷,除了近十年臺當局皆有責任,“立法院”又豈能置身事外?如果我們有一個專業的“立法院”,有更多“立委”能以歷史縱深觀其通、觀其大來問政,臺灣也許就不至於落到今天這個處境。我們深切期盼每位議員皆能在專業上日益精進,因為只有一個專業的“立法院”,才可能讓臺灣經濟走向光明的未來。若非如此,就算臺當局年年改組,夫復何用。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