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政界人士證實,現任臺灣“駐美代表”金溥聰將接任“國安會”秘書長,現任秘書長袁健生轉任“總統府”資政,駐美代表一職則由資深外交官接任。臺當局人士特別強調,此一佈局是臺灣整體“國安”決策機制調整佈局,與外界所臆測是要“操盤年底地方選舉”完全無關。
臺灣《中國時報》8日社論說,臺當局這項多餘的澄清,其實完全有必要,自從馬英九擔任臺北市長後,金溥聰幾度職務變動,沒有一次不是位居最關鍵位置,這次接任“國安會”秘書長,即將在馬英九身邊上班,可謂是核心中的核心了!甭說年底選舉,只要馬英九職權內能顧及的大小事務,他都能參與,因而我們對這項新的人事佈局,更關心的反而是在金接任後,以他往昔受到馬的信任與授權,能不能在權力運作與政策開展上,打開一番新的局面。畢竟臺灣這幾年,實在是悶得不像話了!
馬英九剩下的任期,還不到兩年,從藍營實力派精英近來頻頻放話與表態勢頭看來,要評論此刻的馬英九是否已陷入跛腳困境,其實已經沒有必要,民選領導人後半任期的孤獨處境,原本就是制度上的宿命,這一點全球都一樣。馬英九當下的真正問題是,怎麼樣在剩下的任期內,締造專屬於他個人的政治遺產。我們不知道馬英九是否有思索這個課題,但願他真的有在思索,而且最好能有些許急迫感,並借由金的輔助來加以達成。
攤開馬英九過去幾年政績,不能說沒建樹。例如和解與交流的兩岸政策,讓臺灣海峽不復再是東亞區域緊張的禍源;務實的“活路外交”政策,讓臺灣人可以更驕傲地行走于全球各地,這些都是民進黨執政的年代所做不到的事。但也必須說,隨著民眾將這一切視為當然之際,它在政績紅利上的所謂邊際效益,也在一直遞減。相對的,可讓民眾最有感的經濟,在馬英九執政的這幾年卻一直未見起色,從633政見的跳票,到這兩年更陷入經濟增長率保2甚至保1的困頓,加上民間所得長期未見提升,坦白說,馬英九的支援率會一路探底,並不令人意外。
要說馬英九不想振興經濟,也不是事實,但臺灣確實已陷入產業結構調整的尷尬期,加上全球景氣未見復蘇,大陸經濟也進行宏觀調控,加之韓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發酵,一步步對臺灣的競爭優勢鯨吞蠶食,而臺灣內部呢?一部攸關產業西進的兩岸服貿協定到現在還被民進黨擋在“立院”,一項倡議許久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到現在停滯在官僚政治的協調中,在這種內外相逼互卡的局面下,哪怕馬英九組成全球學歷最高的財經團隊,依舊是無所作為。
除了經濟政策的成績差以外,讓馬英九聲望難見起色的另一項重要原因,是馬英九與民間的心理距離愈來愈遠,臺灣民間社會這幾年發生許多變化,馬英九的執政團隊似乎完全失去回應的能力。任何一個當局如果喪失傾聽民意的能力,勢必陷入治理危機!馬英九不知有否反省過,何以一個洪仲丘案會引發烽火燎原式的白衫軍動員?何以連單純的食品安全、道路收費、新戶政系統等都能引發民眾群起憤怒?
洪仲丘案、食安風暴,甚至方興未艾的道路收費與新戶政系統癱瘓事件,似乎都陷入固定的輪迴:發生重大意外事件、引發民怨、臺當局未能有效回應民怨、民意沸騰、重創臺當局首長形象。須知高度複雜的現代社會,危機事件難免發生,但危機發生後,當局如能因勢利導或有效管理,當局首長的形象反而可能攀升。但近年來馬當局遭遇危機事件,卻一次又一次陷入負面的輪迴,臺當局、執政黨及馬英九個人的聲望與支援度持續下挫,島內民眾卻未見臺當局學到教訓,從制度面有效管理危機事件。
或許就是這樣,我們對金溥聰接任“國安會”秘書長,還是持有若干期待的。我們期待他知曉輿情的走向,特別是對馬英九從支援轉向不滿的民意,他可以輔佐馬英九對症下藥。
金溥聰接任“國安會”秘書長,究竟是為“操盤年底地方選舉”,或是協助馬英九回應民意,在剩下的任期中留下政治資產,目前尚難論斷。但這個問題的答案,不但事關馬英九的歷史地位,也將決定臺灣的未來。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