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孫中山銅像:無法斬斷的兩岸連結點

2014年03月04日 08: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4日社論指出:縱目世局,臺灣的兩岸戰略主軸,必將漸由“去中國化”,轉為“面對中國”,舍此無活路。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臺南圓環拖倒孫中山銅像的一幕,“臺獨”分子可能視為勝利,其實卻反映了“臺獨”的末路。今日臺灣,“臺獨”可成政黨黨綱,“臺獨”人士可以示威遊行,可以參選所有公職甚至臺灣地區領導人,也可操弄“正名制憲”……但是,如今“臺獨”在民主體制中卻愈來愈耗弱萎縮,拖倒銅像之舉,正是末路“臺獨”的一種野蠻宣泄。

  “臺獨”在臺灣“民主化”的大潮中興起,但在臺灣民主化的歷程中,“臺獨”卻愈來愈走向“反民主”的歧路。如前所述,“中華民國”的民主體制,可謂已為“臺獨”提供了一個“為所欲為”的舞臺;但“臺獨”卻連一尊孫中山銅像也不容。臺南圓環原是一個孫中山與湯德章共容的天地,如今“臺獨”卻不容孫中山,但孫中山畢竟也是大多臺灣人支援的政治符號,“臺獨”者能想像反“臺獨”者去拖倒湯德章的銅像嗎(其實湯德章根本不是“臺獨”)?這出“銅像悲歌”,恐怕只是凸顯了“臺獨”的反民主心態吧!

  “臺獨”之所以在內外走上末路,主要是誤判了世界及兩岸大局。“臺獨”將“孫中山/中華民國”視為“一中架構”的“連結點”,為了“去中國化”,所以欲將這些“連結點”切斷;但是,這些“連結點”卻也正是兩岸得以和平發展的主要憑藉。

  如今,已罕聞臺面上的綠營政治人物主張以“臺灣國”來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獨”主流已轉入“借殼上市”,主張“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邊一國”,因而試圖要切斷二者的“連結點”,這也正是“臺獨”拖倒銅像的心理背景。賴清德正是此中代表人物,他一面主張撤除孫中山銅像,一面主持升旗典禮,一面到香港“行銷臺南”;不免捉襟見肘,矛盾百齣。

  臺灣未來兩岸政策的走向,不可能“再走臺獨的回頭路”(蘇貞昌語),亦即不可能再走“臺獨”、“一邊一國”、“借殼上市”的路,而是必須在“一中架構”之中尋求出路。

  陳菊曾將蔣介石銅像大卸八塊,現在那座已經拼不回去的銅像置於後慈湖;如今,在賴清德治下,孫中山銅像又被拖倒。惡整銅像,絕對無法斬斷兩岸的“連結點”,因為“連結點”其實不在銅像,而在千絲萬縷的歷史與現實。“臺獨”走上末路,絕不是因湯德章公園曾有一座孫中山銅像,而是世界、兩岸及臺灣內部之大勢所趨。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