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6日社論說,今年中國大陸“兩會”中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于昨天上午舉行開幕式,同時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我們認為,該項報告對今年兩岸關係發展路向,表述頗為清晰,但相關之推動落實工作,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社論說,這是李克強首次以總理身分,在全國“兩會”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很有新意。我們從兩岸角度看該報告,最注意的是其中的兩岸政策段落。這段落長度雖只有1百多字,但內容非常具體,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譬如,該段落強調,堅持“九二共識”,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鞏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促進經濟融合,推動交流合作,開展協商談判,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維護骨肉情誼等。
我們特別關注“促進經濟融合”的說法,因其建設性十足,將受到臺灣方面的高度重視。而由此也可預見,今年大陸方面一定會以非常積極態度,來推進兩岸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續協商,及加速兩岸產業和金融合作,早日完成兩岸經貿緊密合作的機制與建構。
而兩岸經濟的“融合”,是比以往雙方常說的“整合”,字義更為深刻。整合只是走在一起,融合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變成一體,且榮枯相共。如此境界,若能達致兩岸互利雙贏,自然會受臺灣方面殷切期待。
只是,兩岸經濟融合的具體模式為何,及其如何實現等重要問題,大陸方面迄今尚未有系統化的表述,只提出了抽象願景,因而臺灣產官學各界這方面認知仍是模糊。大陸官方似應在近期內,就此提出詳細規劃,以利兩岸溝通及凝聚共識。
此外,社論還提出,在今年的兩岸經貿協商中,大陸方面亦可積極發揮對臺灣的包容力,使相關協商成為“兩岸經濟融合”的試金石。譬如“兩岸貨品貿易協議”最後定案文本中,大陸應該就臺灣優勢產品,全面給予減免進口關稅優惠,使臺灣產品在大陸市場暢流及暢銷。果能如此,則臺灣產業既能存續于本土,又能充分享受大陸市場崛起的好處。在這種情況下,兩岸經濟即可望從整合進化為融合。
還有,兩岸經濟管理“法令規章”的相互包容及引用,應該也是雙方經濟融合的重要條件。否則,廠商在兩邊,要分別費心適應兩套截然不同的管理規範,雙方經濟又如何融合?像課稅方面,臺商普遍感覺大陸的法令比臺灣更嚴格,查稅手法也更嚴厲,就此,大陸方面也許可以吸收臺灣相關優點,來修正大陸課稅法令,使臺商在大陸不再“談稅色變”。這就是兩岸經濟融合的堅實基礎。
另外,本次李克強總理髮表的政府工作報告,尚有幾個大亮點,就是今年要按照“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化改革方針,而大力推動的經濟體制改革、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結構調整等。在這些取向下,今年大陸政府會採取多項大刀闊斧的舉措,包括工商管理改革、財稅金融改革、民營企業經營範圍擴大、消費新熱點培育、新城鎮產業強化、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等。
社論還提出,這些舉措,如何和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相連結,也是值得大陸政府用心思量的課題。其切入點,應是厘清大陸臺商相關的機會與挑戰,並指引臺商“趨吉避兇”之道。因為,在大陸新一波改革及發展的新形勢下,臺商雖會有新的利基,但也會面對新的挑戰。像大陸新城鎮建設,地方本位色彩濃厚,臺商究竟能爭取到多少生意機會,實大有疑問。其次,大陸民營企業這次振興,很可能會結合金融與高新科技力量,而給臺商帶來空前的競爭壓力。臺商在大陸新的經濟環境下,更需要官方及智庫給予妥善的經營指引,及更有效的合法權益保障。期盼大陸政府在“兩會”之後,能將上述事項列為對臺政策的一個重點。
社論也提出,兩岸亦可考慮,在近期內合辦系列的智庫研討會,來共同掌握兩岸經貿合作機制與大陸深化改革相結合之道,使雙方經貿活動能充分享受大陸的“改革紅利”。我們擔心的是,兩岸經貿若跟不上大陸改革潮流,就會陷入“不進則退”的窘境。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