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兩岸服貿協議之爭迄今無解。臺當局對於學運的要求雖有響應及讓步,但學生並不埋單,堅持不退。臺灣《聯合報》8日社論指出:服貿抗爭背後夾雜著複雜的“反中”、“恐中”情緒及世代忿懣,對外對內兩種情緒交互糾纏,因而難有簡單的解方。
綜合島內反服貿學生和群眾的意見,大約可歸為幾類:一,是認為即使臺灣和大陸簽署兩岸服貿協議,中國大陸也未必對臺灣加入區域整合“亮綠燈”;二是認為即使臺灣不與中國大陸互動,甚至不加入區域經貿整合,也不至於被“邊緣化”;三是認為臺灣即使被邊緣化也沒關係,只要人民能過著“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出自村上春樹的隨筆)的生活就好,至少大陸的影響不會進到臺灣。
這些說法,都具有相當高的風險,且其風險並不低於兩岸開放。首先,確實沒有人可以保證兩岸簽署服貿或貨貿協議後,就能爭取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或東協十加六(RCEP),因為這還需靠兩岸保持對話創造互信;但如果服貿協議胎死腹中,幾可斷言進入TPP之路勢必坎坷,遑論加入RCEP。
其次,臺灣會不會被“邊緣化”?基本上,所有經濟協議或整合機制都是為了提供簽約方相互優惠,而排擠非成員方。臺灣若不加入經濟整合,服務或貨品照樣可以出口,只不過因沒有關稅優惠,價格優勢會越來越低,競爭力必然輸給其他加盟國。更重要的是,TPP等經濟整合體會設下很多規定,直接排除非成員的出口機會;例如美國要求成衣、工具機出口要享免稅,必須使用來自TPP成員的布料及關鍵零組件。這些排擠規定,會逐漸造成臺灣的邊緣化。
第三,用“小確幸”對抗大陸這條“大鯨魚”是否理性思考?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亞太地區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最大經濟夥伴;過去20年的經驗證明,臺灣任何阻擋產業互動的政策都擋不住這個大趨勢。更何況,個人可以追求“小確幸”,但臺灣不能。特別是當韓國、日本甚至中國大陸都在創造大確幸時,小確幸只會讓臺灣愈發萎縮。反服貿學者說,只要新台幣貶值7%,其效果就等同與各國和團體簽訂協議;但是,所有民眾的資產立刻縮水7%,進口商品立刻大漲價,“小確幸”豈非立刻破滅?
這一切,涉及的都是“如何面對中國大陸”的路線之爭,由於社會上的“反馬”情緒,加上對臺當局的不信任,使得討論無法聚焦。因此,馬英九處理此一問題,必須先化解新世代反彈與不信任,而非一再強調服貿協議的重要性。
眾所週知,臺灣推動服貿一個很重要的理由,除了為經濟帶來活水,更要透過服貿協議走向亞太及世界,加入TPP及RCEP。若兩岸經貿關係不順,加入區域整合的變數必然提高,也會加深臺灣被排擠的危機。
以美國主導的TPP為例,中國大陸雖尚未參加,但大陸已是12個成員國其中6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也是另外5國的第2大貿易夥伴。在這個情況下,當臺灣遊說外界爭取支援時,必會面對以下的問題:臺灣準備好了嗎?美國支援臺灣嗎?中國大陸支援臺灣加入嗎?我們將如何回答,就需要大家務實面對。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