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兩岸和平發展道路不能延宕

2014年05月06日 08: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太陽花運動後,臺灣各種街頭抗爭活動紛至遝來,其實這是多年沉痾的總爆發,冰凍三尺並非一日之寒。自李、扁以降,臺灣朝野勇於內鬥,加上政客蓄意操弄,民粹坐大的結果,臺灣失去了近30年的寶貴時光,已成為周邊的反面教材。臺灣《中國時報》6日社論說:當國際媒體發出警訊,擔心臺灣的未來要在街頭決定,當島內學者悲觀的指出,臺灣已經淪入惡性迴圈、向下沉淪的困境而不可自拔時,坦白說,我們必須誠實面對當前的困境。文章摘編如下:

  香港《中國評論》月刊,于4月間推出專輯討論兩岸和平協議相關問題,提出有關兩岸關係的定位、和平協議應有的內容、達成協定的路徑圖,在認知方面,提出在“一中”框架下,兩岸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本著兩岸共同決定、兩岸雙贏、過程導向、以民為本、善意合作原則等,尤其在“中華民國”存在問題上的認知,既務實又前瞻,代表大陸學者對臺灣“善意的理解”程度的增加。但對目前陷於內政動蕩、無暇他顧的馬當局來說,可能自顧不暇,只能把大陸的善意當成遠在天邊的彩虹。

  社論說,兩岸和平協議一度是兩岸共同的願望,李、扁二人姑且不論,連戰、馬英九也曾經多次提及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主張,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前,馬英九再主動提出兩岸和平協議一事,但後來一路退守,又加上“民意支援、國家需要、國會監督”等前提。中國大陸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過去也曾主張兩岸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習近平在中共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到,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在在表明兩岸目前,或至少曾經都有簽署和平協議的意願,但迄今未見任何實質進展。

  社論分析,和平發展、兩岸一家親是當前大陸對臺政策主軸,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不會輕易改變,但這不表示大陸對兩岸關係的進展與節奏沒有主張,大陸各界對於和平協議與其他相關議題的討論與推動仍然有急迫感。有人主張應以戴帽子方式,先確定原則,直接簽署和平協議,其他的問題,如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結束敵對狀態都可迎刃而解,也有人主張用堆積木方法,由下而上、由小而大,最後再簽署和平協議。

  簽署和平協議自然值得努力以赴。但在兩岸真正簽署和平協議之前,仍有太多的功課得做,有關兩岸定位、國際干預、結束敵對狀態、安全互信、國際活動空間、協議如何簽署、如何落實實質內容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加以厘清,而本報過去所提,由國共先行簽署和平協議的主張也值得列入思考。

  兩岸關係大局不會因部分學生的抗拒而改變,當前政治環境雖然艱困,馬英九仍應堅持理念,臺當局相關各部門及海基會應抱持冷靜理性、務實漸進、分階段處理、由易而難、先經後政的態度和立場,審時度勢務實推動兩岸交流與既定進程。對和平協議的討論與簽署,不但不應排斥,更應該適時、主動提出自己的構想,爭取國際社會和輿論的支援。大陸相關部門也需要理解臺灣政治力與社會力運作與大陸的本質性不同,要對當前兩岸關係進展的困難,本著“兩岸一家親”態度表現更大的耐心。

  文章最後說,簽署和平協議決不是一件簡單工程。兩岸當局要把握原則,追求理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更要摸著石頭過河,小心應對。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