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近日發表社評指出:臺灣太陽花學運影響下,兩岸關係似乎一夕中挫,不僅“服貿協議”的簽署受到延阻,原本各界期待在接續簽署“貨貿協議”後,打通兩岸經貿交流任督二脈,即可合力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等國際區域經濟組織,兩岸可望順利進入深水區,就軍事互信機制與和平協議等政治性議題進行協商。如今國民黨當局的兩岸關係佈局,似乎暫時打住。
不過,大局不因個人意志而改變,臺灣在東亞戰略格局下屬於被動方,戰略選擇空間非常小。加上大陸經濟已經崛起,兩岸在ECFA架構下建立了制度化的往來機制,臺灣要繼續生存發展,就必須和大陸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大陸的經濟實力,已吸引世界各國搶進大陸市場,在全球經貿體系中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力量,臺灣不和大陸合作,就會被邊緣化。至少未來10年,兩岸經貿持續深化合作是勢所必然,無可逆轉。
這次學運中一些青年世代公開表態支援“臺獨”,外界解讀為“臺獨”完成世代交替,辜寬敏稱許為“新臺獨”。但是“臺獨”勢力受到臺灣內部藍營力量的制約、民進黨交流派的制約、經濟發展需要的制約、兩岸關係結構的制約,及東亞戰略格局的制約,學運期間,美國政學界相繼表態挺服貿的背後,反映了這個事實。陳水扁任內感慨“臺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老“臺獨”如此,五大制約因素下,新“臺獨”亦然。
從大趨勢觀察,學運的影響只是拖延了“服貿協議”的審議程式,對於兩岸的和平發展大局不會構成影響。但學運對政治生態的影響卻不能忽略,新“臺獨”勢力已掌握話語權和議題主導權,馬當局的領導威信一再受到削弱,勢必衝擊今年的“七合一”選舉和2016年的“大選”。藍營如果不能搶回話語權和議題主導權,選舉就會反應最直接的結果。
社評指出,兩岸應在反服貿的經驗中找出邁向深水區的障礙與盲點,搬開兩岸和平發展進程的絆腳石,為兩岸的政治協商開局。大陸在十八大提出對臺兩個重點,就是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以及簽訂和平協議。儘管服貿受挫,但是學術單位及民間團體就這兩個重點的對話與探討不能停頓。
大陸臺灣問題專家朱衛東最近在《中國評論》發表了一篇〈對兩岸商簽和平協議相關重要問題的探討〉,這篇文章詳論兩岸和平協議的定位、內容以及兩岸達成和平協議的路線圖,務實而深入地探究兩岸和平協議的相關議題。文中認為,和平協議的性質是中程協議,“是屬於兩岸尚未統一前正式結束政治軍事敵對狀態、維護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內協議。”其主要核心在以“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係。兩岸在邁入深水區時,要處理解決兩岸所面臨的各種疑難雜症,而其中最主要的癥結就是“臺獨”,“一個中國”框架的精神就是反“臺獨”。
社評說,細讀這篇文章可以理解,兩岸簽署和平協議道路仍然充滿挑戰,我們對朱衛東有關“中華民國”問題的觀點有保留看法,不過,民進黨的“臺獨”主張確實是兩岸三黨必須優先面對處理的問題。
民進黨內部也深知“臺獨”不可能付諸實現,甚至部分人士已認知必須積極處理“臺獨黨綱”問題,且希望在2016年前有所突破。民進黨內已有“凍結臺獨黨綱”的主張,但學運後,“臺獨”聲浪似見稍漲,民進黨“凍結臺獨黨綱”之議是否會因而“凍結”不得而知了。
文章最後指出,蔡英文提的“中華民國就是臺灣,臺灣就是中華民國”的“臺灣共識”,語意模糊,無法厘清“臺獨”的疑慮,大陸及國民黨都不會接受,凍結“臺獨黨綱”應是建立兩岸大共識及選民對民進黨有安全感的好開始。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