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海協副會長孫亞夫日前表示,臺灣局勢出現新狀況,大陸會進一步聽取臺灣年輕人的意見,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首要工作,是要增進兩岸同胞相互信任。
臺灣《旺報》9日發表評論文章說,過去兩岸壁壘分治花了60年,才演進到經濟合作的階段,下一階段將是在經濟合作,累積互利共榮基礎上,進行良性的制度競賽,最後才是通過中華文化的智慧,找出解決兩岸主權爭議的方法,並達成民主融合的理想,而其中必須密切把握的關鍵因素,就是臺灣人民意願的變化。文章摘編如下:
此外,從“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戰略高度思考,兩岸和平協議的簽署是“歷史的必然”,也將水到渠成。但部分臺灣民眾並不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顯然,兩岸對和平協議的認知與共識距離仍然遙遠。
臺灣的主流民意對兩岸經貿互動以及人員往來所產生的變動與契機,是既有期待又怕受傷害,既希望能達到兩岸雙贏的目標,但對大陸仍充滿不信任感。馬英九在此民意支援下連任,就必須尊重多數臺灣人民的意願,繼續按照循序漸進、行穩致遠的大陸政策主軸,為維護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貢獻心力與智慧。
太陽花學運告訴我們,敵對思維與恐懼感仍是兩岸和平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如何化解兩岸敵對思維,以及臺灣人民對“中國崛起”深層疑懼,並營造“兩岸官方常態化互動”契機,確為兩岸當局重責大任。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美中戰略猜疑加劇趨勢下,兩岸和平發展正面臨變數複雜化新挑戰。首先,美國在亞太祭出挑明針對中國的再平衡戰略,臺灣若決定納入美國戰略規劃佈局,則兩岸關係是否還能夠繼續維持良性互動局面?
其次,針對東海釣魚島領土主權爭議,美、日、大陸,以及臺灣都難置身事外,一旦日本與大陸因釣魚島爆發軍事衝突,而美國根據《美日安保條約》介入,屆時,臺灣也將面臨戰略位置抉擇,倘若臺灣選擇美日軍事同盟陣營,直接與大陸對抗,屆時兩岸關係還能持續和緩交流嗎?
其三,南海島嶼主權爭議惡化,一旦美中兩國在南海爆發衝突,兩岸關係是否還能維持良性互動?
整體而言,兩岸關係發展從過去壁壘分治,到現在良性互動,確實得來不易,殊值雙方善自珍惜。吳伯雄日前引述安徽桐城“六尺巷”故事,期盼大陸方面“讓他三尺又何妨”,以同理心理解臺灣人民的想法。
此外,隨著美中兩國在亞太地區戰略競逐加劇,東海釣魚島、南海諸島領土主權爭議惡化,以及臺灣朝野政黨路線分歧不減反增,讓戰略圈聞到一股令人不安的氛圍。倘若相關各國不能發揮相互包容大智慧,有效克制各方的躁動因素與勢力,亞太地區衝突的發火點恐將會相繼引爆,而兩岸關係能否繼續維持和平發展正道,也將面臨考驗。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