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來,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相關問題非常熱門,一般較關注的是今年實際增長率是否能達標,也有不少人從全球排名著眼,而熱烈議論大陸GDP規模,將在哪一年超越美國。臺灣《工商時報》18日社論說:我們從兩岸角度來檢視大陸GDP,卻也從中看出兩岸關係的走勢,值得各界參考。文章摘編如下:
關於大陸GDP和兩岸關係的牽連,開門見山地說,主要就是多年來大陸GDP規模持續快速膨脹,而臺灣卻沒有什麼增長。兩者如此的對比形勢,使臺灣和大陸“對等協商”的地位,越來越弱化。
回顧1988年,即臺灣開放大陸探親後的第一年,大陸的GDP規模約4千億美元,臺灣的則約有1千3百億美元,兩者相較,大陸只有臺灣的3倍。可是,到了去(2013)年,大陸GDP規模已增加到9兆3千余億美元,而臺灣的只有4千8百餘億美元,兩者相較,大陸已是臺灣的近20倍。
文章說,時至今日,在兩岸經濟規模越來越懸殊情況下,臺灣社會對兩岸關係有了一些不健康的想法。譬如,有一部分人說到大陸,就認為“你(大陸)好大,我好怕”,因而排斥兩岸交流合作,怕被大陸“吃掉”。某些政治人物“逢中必反”的表現,其根源就是社會上這種對大陸“恐巨”的心理。
反之,臺灣社會另有一部分人,則是一味抱著“依賴大陸”思維,總覺得大陸經濟規模已經那麼大,臺灣只要搭上大陸市場擴張的“順風車”,就可以持續發展,不必再費心去尋求其他的經貿發展策略或路線。
無論如何,由於臺灣社會有這些不健康的想法,所以現階段兩岸關係發展很難平順。前一陣子,臺灣發生激烈的反黑箱服貿學生運動,就是一個重要跡象,此一事件顯示兩岸關係確已進入“深水區”,而洽簽中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兩岸互設辦事處協議能否順利實現,都有不小疑問。
社論指出,當前臺灣方面最應該著力的,是把兩岸經貿發展成果,大量引用為臺灣經濟成長的新動力,使臺灣GDP增長率,能因此而顯著增長。至於其具體方法,主要是全力促進兩岸分工,譬如考慮大陸臺商轉型升級需求,在臺灣布建尖端產品生產鏈,以招攬臺商回臺投資設立中間組件廠,或最後產品“總裝廠”。如有這樣的生產鏈,相信陸資及外資廠商也會成群結隊來投資。換言之,兩岸若有合理分工佈局,臺灣才能扳回投資劣勢,儘快把GDP的餅做大,且這樣才能和大陸追求真正的互利雙贏,並說服臺灣內部的“逢中必反派”能改變態度。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