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馬英九如何困境突圍?

2014年05月20日 09: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天是5月20日,馬英九執政滿第6年的日子。過去兩年,在沒有選舉包袱的情況下,馬英九當局卻連連遭遇政治風暴衝擊,民氣折、形象傷,“九趴總統”之譏如影隨形。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往後兩年,“七合一”選舉和“總統大選”都是沒有回頭路的硬仗,馬英九若不能重整旗鼓奮力一搏,8年執政最後將得到什麼評價?

  社論說,作為歷來最愛惜羽毛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卻落得民間怨聲有加、施政處處碰壁的窘境,比對其間因果,其實可以找到清晰的線索:馬英九過度在乎“個人形象”的心態,讓他在施政時謹小慎微,拘泥于既有陳規的條條框框,而忽略了要如何機動切入社會時勢的變化,隨時捕捉善變不拘的人心。如果馬英九將個人榮辱放到一旁,認真傾聽社會各界的聲音,並努力作出響應—而不是辯解,他也許會發現人心和社會脈動並不是那麼無法捉摸。

  臺灣的社會輿論向來是殘酷的。尤其在政治上,人們難得稱揚美好的事物,卻往往對是非黑白仍不清楚的議題先行否定。在這種情況下,一位支援率僅為9%的領導人想要翻身洗去污名,並不是容易的事。不論陳水扁做過什麼,他最後的蓋棺論定就只是“貪瀆”二字;而馬英九若不願自己的8年治理以“無能”作收,他必須拿出一些能打動人心的有效作為。

  社論認為,簡單地說,馬英九追求的歷史定位,不應再放在廉潔、簡樸、勤政等“個人操守”層次的指針為滿足,這部分的評價大抵已有定論;他也不應該再全力衝刺競選政見的兌現,這部分有些設定顯然已不合時宜。馬英九必須做的,是一改臺當局團隊這兩年一直“被形勢追著跑”的被動狀態,擺脫始終在“因應危機”的疲困處境,認清社會的不滿與需求,從而早一步在政策上提出因應或解決之道,至少創造一些讓人民有感的“小確幸”;那樣,他一路下滑的執政曲線或有可能扭轉。

  未來兩年,馬當局如果維持現有保守、被動、迂闊的作風,而執政黨在“國會”或地方治理的表現也依然故我,一盤散沙;可以預料,未來兩年臺灣社會的脫序現象將不斷加劇,政治繼續分歧,經濟繼續沉淪,馬英九的8年執政可能以“慘敗”作收。而馬英九如果願意敞開心胸、分享權力、借重高明、自我調整,那麼,他或許還有機會逆轉頹勢,阻止臺灣社會目前橫流的虛無主義及失敗主義繼續擴散。

  不可諱言,臺灣目前瀰漫的虛無主義和失敗主義氣氛,其實要比政治對峙、經濟遲滯等問題更值得憂慮。原因是,臺灣的政經環境確實都遇到了瓶頸,但這些問題並不是無法克服,重要的是要發揮集體智慧找到解決的出口;然而,虛無主義者和失敗主義者並無意解決問題,他們只是一路阻撓、一路唱衰,讓社會大眾離心喪志。也正因為如此,“九趴總統”才會變成一個致命的詛咒,它讓領導人喪失自信,也摧殘民眾的認同。馬英九一直怯于對這種虛無與失敗主義論調發動挑戰,恐怕也要負不少責任。

  持平而言,馬英九的施政評價始終是“外高內低”;他的治理成績,也是在國際和兩岸的施為高於內政。這點,是性格使然,也是養成背景及社會視野使然。不可否認,馬英九的領導力確實不夠飽滿與圓熟;包括他作為執政黨主席,在培植人才及世代傳承上顯得力有未逮,甚或心不在焉。這就像他的民間親和力,許多時候流於浮面,他每天跑攤接見賓客,卻無法為他增添人氣或政績;他如此在乎形象,最後卻被民意拋棄,豈不諷刺之至?

  當民意支援度已掉到深不見底,馬英九恐怕只有忘掉自己身上這個“九趴支援率”的腳鐐,忘掉追求“歷史定位”,回到自己遭受挫折最重的地方潛心省思,如此,也許才有機會從谷底翻身。當“全民總統”、“超越藍綠”等高談闊論都已淪為笑柄,馬英九不如回頭想想自己能為這個轉型苦悶期的臺灣留下什麼痕跡,才是更務實的事。就算連談“政績”都變成了一種奢侈,那麼,能不能向對手發動挑戰,為臺灣生存的困境和奮鬥的價值一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