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民粹讓臺灣失去諸多機會

2014年06月04日 14: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4日發表特稿文章說,臺灣因為選舉,候選人要討好選民,處處開支票,把民眾胃口養大了,造成民眾只享權利,忘記了該盡的義務,也造成臺灣民粹猖獗。近20年來,臺灣四大亂象叢生,臺灣民眾已經習慣於四大陋習:第一、要北歐的福利,最低的賦稅;第二、要零失業率,但要聘用外勞;第三,要瑞士的環境,但是要有印度的工業;第四、要跟全世界簽自由貿易協定,但堅持己身的保護主義。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要北歐的福利,但要最低稅負。臺灣民眾要享受北歐國家的福利,殊不知北歐國家的稅負是全世界最重的,但臺灣民眾卻要繳最低稅負,享受與北歐同樣的福利,這根本是緣木求魚,政客為了選票,不斷加碼,造成這樣的結果,臺灣財政破產是遲早的事,只有民眾認為這是正常的,因為他們是頭家。這幾年“立法院”大開福利支票,通過勞保年金化,一個只是保險制度的產物,卻變成年金制,一個制度收入少,支出高,勞保當然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一旦要調高保費,民眾怨聲載道,政客與媒體隨之起舞,說政府搶錢,不體恤民意。

  要達到零失業率,還得聘用外勞,無一人失業,這在經濟學上也是不可能達當的境界。事實上,一個社會失業率在3%以下就是完全就業。失業率升高,媒體就大肆報導,不知歐洲的失業率高得驚人,這兩年的數字顯示,臺灣找不到工作的人數剛好是聘用外勞人數,或是外勞人數超過失業人數。建築業高薪找不到工人,連水電工都缺人,現在年輕人只想坐辦公桌吹冷氣,要找到跟前人那樣辛苦工作的人幾乎是絕跡。大學林立,培養許多碩博士,卻無足夠的就業機會。沒有學歷與技術的市場區隔,使得當年以技職教育創造經濟奇跡的臺灣,正面臨高學歷低就的窘境,也是造成薪資無法調漲的原因之一。

  要瑞士的環境,卻要比照印度的工業。環保人士對於環保是不遺餘力的抗爭,但是政客卻讓高污染的工業不斷在臺灣到處設廠。臺灣老是在環保與就業機會中掙扎,孰輕孰重沒人拿得準。就拿蘇花高速公路來說,花蓮人分兩派,一派要環保,另一派要蘇花高,花蓮人自己都搞不定,要臺當局拿出辦法,不知當局該怎麼辦才能滿足花蓮人的需求。以核四為例,民眾痛批臺當局草菅人命,說輻射多可怕,老是拿日本核災為例,日本電力公司是民營,且核能管理在世界上屬後段班,績效與管理技術的進步遠輸臺電,現在核四得停工。為了經濟發展,臺電不得已只好尋求火力發電,殊不知燒煤炭的火力發電廠會造成空氣污染,加速大氣溫室效應,使民眾健康惡化,當全世界主要國家拼命蓋核電廠,確保穩定供電,吸引外資,只有臺灣走回頭路。

  要跟全世界簽自由貿易協定,但又採己身的保護主義。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本來就是受與讓的問題,這是基本常識。臺灣民眾要享受其他國家給予免關稅或是關稅減免,但又要關起門來保護自己的各種產業,真不知臺灣有啥本錢做到這點?美國、歐盟、日本與其他國家都做不到的事,要臺當局做到,不然就抗議,甚至佔領“立法院”,這是國際笑話,一堆人還沾沾自喜,以為可以讓全世界看到臺灣,說臺灣民主多進步。經濟自由化是全世界的趨勢,人家讓利,還批評說為何讓利?政客與媒體可以繼續呼攏民眾,但是受害的永遠是民眾,因為全世界都在搶佔市場,只有臺灣在霸佔議場。

  臺灣的民粹從網路上的笑話可看出一二:

  臺當局:你要如何發電

  民眾:隨便

  臺當局:核電好不好

  民眾:抗議!!核電有輻射!!

  臺當局:火力發電好不好

  民眾:抗議!!空氣污染很嚴重耶!排碳太多

  臺當局:水力發電好不好

  民眾:抗議!!破壞河川生態

  臺當局:風力發電好不好

  民眾:抗議!!風機很吵!!風機傷害鳥類!!

  臺當局:那不要用電好不好(開始限電)

  民眾:抗議!!臺當局怎麼都不照顧老百姓的生活

  臺當局:那你到底想要如何發電?

  民眾:隨便啊!!這是是臺當局的責任,你怎麼還問我!!

 

 

  如此民粹似的為反對而反對,殊不知哪種當局才有能耐處理這樣的要求。

  另一個網路例子則是過去20年來民粹式的反對,使臺灣失去諸多機會。例如拒絕杜邦,杜邦去了山東,投資250億(新台幣,下同);拒絕拜耳,拜耳去了德州,投資1260億;拒絕迪士尼,迪士尼去了香港,年營收1400億;拒絕F1賽車場,F1去了新加坡,月營收30億;拒絕古根漢,古根漢去了西班牙,年營收300億。光是這些投資不知會為臺灣帶來多少就業機會,政客為了選舉妖魔化與抹黑這些企業與產業,只是讓臺灣失去競爭力而已。

  一個服務貿易協定可以鬧得天翻地覆,世界各國都在看笑話了,只有臺灣人以為自己很勇敢,自己已成世界笑柄還不自覺,這就是民粹的最佳典範,或許可說是具有臺灣特色的民主政治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