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應冷靜思辨:為什麼應該談統一

2014年09月11日 11: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旺報》與鳳凰網合作,自9月15日至10月15日期間,在兩岸同步舉辦主題徵稿:“兩岸為什麼應該統一?”希望引發兩岸民眾對“統一”的思考。統一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期望,也是浩浩蕩蕩的中國歷史潮流,令人遺憾的是,60年的隔離卻讓“統一”一詞在兩岸,尤其在臺灣,已成為“敏感話題”。特別是臺灣藍營的政治人物,追求兩岸和平,卻對統一一詞避之唯恐不及,能閃躲就閃躲,不能閃躲就模糊以對,決不面對表態;平民大眾則是鴕鳥心態,不想談也不願談,即使談也是言不及義。少有人將統一議題當一回事,鄭而重之地思考討論。

  臺灣《旺報》11日發表社評說:兩岸及臺灣的未來,是全體中國人共同關心的大事,也是東亞地緣政治重要環節,更是臺灣命運之所繫的大事。多年來“臺獨”思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多少人在外國勢力推波助瀾下前仆後繼,奔走鼓吹,甚至有“臺獨教父”、“臺獨理論大師”等等冠冕出現,至今民進黨仍死抱其“臺獨黨綱”。但事實證明,在全球化及中國崛起趨勢下,“臺獨”是一條走不通的路,若民進黨繼續冥頑不靈不願放棄“臺獨黨綱”,就是自絕於執政之路,歷史會證明這一點。

  臺灣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對臺灣人民而言,甚至“臺獨”支援者都會同意,“統一與獨立都是未來可能的選項”,但是對於統一這個選項,臺灣方面卻沒有予以公平的討論和對待,從沒有所謂的“統一教父”、“統一理論大師”等封號,就反映出臺灣沒有好好面對過統一的問題。

  歷史不是沒有給過機會,上世紀90年代,當時國民黨政府訂出《國家統一綱領》,對統一有近程、中程、遠端等三階段的設計及具體步驟和指標。《國統綱領》經過臺灣有識之士殫精竭慮的擘劃,卻始終雷聲大雨點小,最後被陳水扁一意孤行給強行廢止了。臺灣內部政治情勢經此番折騰,已失去討論統一的理性空間,縱然國民黨重新執政已逾6年,仍難挽回,實在是兩岸間難以彌補的過失,令人惋惜。

  失去《國家統一綱領》,臺當局兩岸政策終極目標變成模糊不清,兩岸政策逐漸淪為選舉操作工具,甚至因而陷入父子騎驢的窘境,明明對的政策、好的措施也落得進退維谷,動輒得咎,無從辯護。因為只要被扣上“加速統一”、“有利統一”或“為統一鋪路”的大帽子,執政當局就畏首畏尾,好像成了人民公敵。搞到最後大家都退避三舍,少談統一,或根本不談統一了。加上在親綠媒體長期大肆渲染醜化恐嚇下,有人甚至聞統一而色變;或許因為如此,馬英九還是繼續堅持著本該與時俱進而進行調整的“不統、不獨、不武”三不政策。執政者堅持“不統”而避談統一,人民被錯誤灌輸對統一的恐懼,在這樣的氛圍中,難怪在臺灣統一難以用平常心理性客觀坦然地討論。

  從另一個角度看,在《國統綱領》時代,臺灣各方面,尤其是經濟情況,遠遠勝過大陸,民眾面對大陸不只有信心,甚至有優越感,加上臺當局有明確的統一目標,所以大家無懼談論統一,敢談統一其實也是一種展現自信心的反映。但是現在臺灣各方面都逐漸被大陸追過去了,民眾面對大陸,優越感沒了,自信心不見了,逐漸被憂心及自卑心理取代。避談懼談統一其實也是某種缺乏自信心的鴕鳥反映。

  《旺報》舉辦“兩岸為什麼應該統一?”徵文活動,就是要打破這種缺乏自信心的鴕鳥心態,喚起民眾對統一的思考和討論。當民眾願以平常心理性客觀討論統一話題,談論統一不再是敏感的事情,社會氛圍容許統一這個選項被公開理性討論,臺當局的兩岸政策才可能不再進退維谷,而能導入正軌,大開大闔讓兩岸關係持續穩步健康發展。

  或許有人會譏諷,此時香港的特首選舉方案讓“一國兩制”泄底,可能使香港陷入動蕩,而蘇格蘭的獨立“公投”正如火如荼展開,這兩件事舉世矚目,而且對臺灣都會有所激蕩,在這個時間點上舉辦“兩岸為什麼應該統一?”徵文活動,是不是有點白目?

  其實《旺報》的宗旨很清楚,我們並不憂讒畏譏,正是這兩件事正在熱頭上,可能被人曲解、渲染、挑撥並誤導,進而鼓惑臺灣人心,舉辦此一徵文活動更顯得有意義、有需要。當這兩件大事有可能使臺灣人心陷入困惑挫折或錯誤憧憬之時,大家是不是更該一起冷靜理性思考:兩岸為什麼應該統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