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島內最近舉行一次對兩千大CEO的調查,有63.5%受訪者認為,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果將使兩岸經貿關係受到延宕。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4日對此發表評論指出,鄧小平曾說“經濟是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這句話簡潔了地概括了政府、政黨、政治人物的主要責任在於發展經濟,提升人民生活水準。所以世界上各個實施選舉的政治體,所有競爭者都以“拼經濟”為訴求;而未實施選舉的政治體,主政者同樣以為民謀利為口號。
臺灣自不例外。在過去被視為威權的時期,蔣中正、蔣經國均以“建設臺灣”為職志。剛結束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參選者也都極力彰顯自己有助地方建設、有能力發展地方經濟。當前,處在國際經濟情勢出現“中國崛起”下的臺灣,要發展經濟、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如果不走兩岸合作的道路,不積極面向大陸市場,其實是事倍功半甚至還會遭到邊緣化,而直接衝擊人民的就業機會。
拫據《天下》雜誌對臺灣兩千大CEO的調查,其中63.5%認為“九合一”結果將使兩岸經貿關係受到延宕,既不利於拓展大陸市場,也將使臺灣被排除在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關係(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之外。實際上,馬當局一直在呼籲從兩岸關係著手,來促進臺灣既走進大陸、也走進世界,但因在野陣營與某些媒體過度渲染“統獨”議題,以致兩岸經貿合作的制度化、機制化難度愈來愈大。
臺灣CEO們絕對不是從附和或不附和馬英九來看問題,而是從為臺灣找出路來看問題。毋庸置疑的是,CEO們對經濟政策認知的水準,必在一般的程度之上,然而,在民主選舉中,票票等值,所以他們投下去的選票並沒有比其他人更有價值,於是在去年3月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群眾事件推波助瀾下,馬英九所領導的國民黨大敗,形成了當前被有識之士擔心的兩岸經濟合作受阻、臺灣經濟出路受困的局面。
一個月前,前英國首相布萊爾投書《紐約時報》,質問“民主已死乎”?他指的是在西方式民主之下,各政黨的極端勢力對立、媒體偏激化等等,造成政府難以推動政策。連老牌民主國家的領導人都有此感嘆,遑論臺灣的現實情況。回顧臺灣在蔣經國主政時,人人額首稱慶的經濟成就,其實是伴隨著有限度的“民主”;經濟成績蜚然的新加坡,至今都還是如此。
反之,泰國、菲律賓雖有“民主”,但其經濟卻很不理想。同樣無法想像的是,如果過去30多年大陸實行的是臺灣現在的政治制度,又怎會有如今舉世重視的經濟發展?無怪乎有別於西方的“中國模式”,成為近年國際上的研究主題。臺灣固然在“民主化”比大陸走得快,但是既然已導致經濟受到拖累時,是否該思考如何重新強化當局功能、化解政黨惡鬥、排除極端勢力干擾,以回歸為民謀利的政治宗旨。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