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於政治謀略的李登輝深知,只要他拋出這一連串的議題,一方面有助於凝聚潛在對蔡英文維持現狀論不滿、疏離的“獨”派力量,另方面以馬英九的理念與價值,勢必引發臺當局的全面批判火力,而又以臺灣社會近乎不講道理、不論事實的廣泛反馬情緒,中間沉默多數,以至於綠營內部比較中道、理性的力量可能都會噤聲而不表態,使得親中、合中的力量陷於孤立。
面對政治領域日益高漲的“仇中民主內戰”,臺灣需要的是在社會層面逐漸凝聚合中、親中的力量與聲量。這裡所稱的“合中”、“親中”力量,不能等同於政治上的“統獨”藍綠。事實上,不少傳統綠營的支援者、甚至重要人士中,確實存在中道理性、願意正視大陸崛起、希望臺灣與大陸走向合則兩利局面,也願意珍惜兩岸同文同種的歷史與民族情感的力量。在老一代的綠營政治領袖中,已故的高雄黑派掌門人余登發,雖然曾受到國民黨的政治壓制,但卻始終支援、認同兩岸統一的主張,晚年還曾出任中國統一聯盟的名譽主席。
已故的“臺獨”政治犯蘇東啟,其公子蘇治灝就一再撰文提醒民進黨:兩岸政策是該黨盲點,“盡在僵化意識型態中打轉”,“沒有大開大闔的遠見、胸懷,沒有宏觀前瞻的視野、思維”。從小受到“臺獨”運動深刻影響的蘇治灝,仍願意主張“兩岸同屬一個中華民族,兩岸維穩,50年和平不變”,他始終認為“兩岸合作兩利,對抗兩害”,這並非孤例。在“獨”派氛圍高漲的時候,許多綠營中的有識之士不願也難以表達內心真正想法,但是類似想法、實踐卻不斷在本土土壤滋生。
越來越多年輕人認為臺灣不應故步自封,不能再自我閉鎖,人力資源調查一再顯示,越年輕的臺灣民眾,越有意願前往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大陸求學就業、開拓事業,運用中國大陸的資源,鍛鍊自己、壯大臺灣,最後兩岸互利,這是許多年輕人可以接受的思維。在一時的政治硝煙中,“仇中民主內戰”或許有相當市場,但在實際的生活層面、在理性的思維深處、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認同兩岸應該拋棄對立、兩岸始終是合則兩利的力量不但存在,而且在成長中。
合中力量的凝聚與發展,不是為了一時的選舉,而是為了臺灣長久的生存發展,不是為了昂揚政治激情,而是為了全世界華人社群的團結與光大,這應該是新時代臺灣的新社會運動。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