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效率不彰 臺灣發展為何走一步停兩步?

2015年12月01日 08: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日社論指出,臺灣長榮航空日前炮轟臺當局的效率太差,桃園機場第三跑道要到2030年才能完工,興建一條跑道竟然長達15年,而光是土地取得及環境評估便要耗掉10年時間。對走馬燈般來去的官員來說,15年也許沒有多大感覺,但臺灣的競爭力卻隨著時間延宕一點一滴流失。

  桃園機場跑道建設緩慢,其實不是特例。興建長達18年的機場捷運,迄今無法通車,成為島內外笑柄。攸關後山居民返鄉安暢的“蘇花改”計劃,則因為經過考古遺址、地質敏感帶及包商倒閉等問題,導致工程一再停擺,完工期程一延再延。而本來要在2017年作為世大運場館的臺北大巨蛋,目前則處於停工狀態,不知何去何從。臺當局公共建設趕不上社會的發展需求,在臺灣似乎已成為常態。

  這種現象,如果是因為臺灣公共工程建設太多、需求太大,導致人力難以消化,也就罷了。但事實是,近些年島內幾無重大新興建設,多半僅剩零星修補計劃,卻仍落得這般景象,能不令人扼腕?曾幾何時,曾以高效率、高活力創造亞洲經濟奇跡的臺灣,在民粹主義及政黨惡鬥下,正陷於泥沼之中,而且迄無努力自拔的跡象。

  印度曾在發展過程中,因為立法的遲緩化、決策的本位化、和建設的無效率化,造成法令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行政效率追不上全球化的開放腳步,公共建設則落後社會的需求。印度的發展表現追不上“金磚四國”的其他國家,這正是主要原因。

  印度的效率不彰,主要來自其畸形的民主政治。印度是亞洲老牌的民主國家,但在議會制度下,立法權經常淩駕行政權;而印度地域廣闊、種族歧異,國會中有多達50多個政黨,往往難以達成異質社會的最大公約數,而導致立法及行政不時停擺。例如,光是為了討論公務人員是否有權用其他顏色的筆來批示公文,國會便足足耗掉了一年。

  其次,印度是聯邦共和國,中央政府有68個部會,地方政府則有29邦、6個聯邦屬地。在部門繁多且分立的情況下,部會之間不僅橫向聯繫不足,中央與地方的縱向協調也極不易。尤其地方政府的權力相當大,中央的政策除要各部會協調,還要地方政府認可。舉例而言,要在印度取得居留簽證,需經外交部、內政部、新聞部及當地政府的層層審核,時間往往長達半年。

  印度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卻極度信仰合議式民主,政府的公共建設不但要經過冗長繁縟的行政協調(包括土地取得、環境評估及租稅法規限制等),只要地方人士反對,建設即隨之停擺。1970年印度政府提出一項跨越孟買港口總長僅14公里的海底隧道建設案,在地方的反對下,最後直到2012年才通過環境評估,迄今仍未完成。

  臺灣的的發展,走上“走一步、停兩步”的軌跡,也是令人惋惜的事。臺灣的“立法”效率,近幾年來,已成為發展之瘤。國民黨雖在“立法院”擁有絕對多數的優勢,但王金平借著朝野協商的黑箱作業,卻能淩駕“立法院”,幫助反對勢力輕易綁架整個“立法院”,使議事無法進行。他甚至縱容學生佔領議場,來累積個人政治資源。《服貿協議》與《兩岸監督條例》被擱置至今已兩年多,這和印度花了一年討論公務員該用何種顏色的筆,有何差別?

  臺灣在“6市”形成後,等於出現“6大諸侯”,這些地方首長動輒挾黨意與民意和臺當局對抗。以桃園航空城計劃為例,原本是重大建設,卻因地方首長換人,對航空城計劃有不同主張,便要求重新舉辦聽證會,使計劃停擺,第三跑道的興建也因而停頓。目前桃園機場壅塞不堪,第三跑道仍然無著,柯文哲卻宣稱要在5年內將松山機場遷至桃園,豈不是癡人說夢?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