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鐵爆炸案是警訊也是演練

2016年07月11日 10: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7月7日,尼伯特颱風來襲的夜晚將近10點左右,臺鐵1258次區間車駛進松山站時,突然傳出爆炸聲響,並迅速起火。結果有25名乘客受傷,現場滿目瘡痍、一片混亂、車廂地板上多處沾有血跡。臺灣《中國時報》10日對此發表社論,摘錄如下:

  臺灣警方很快鎖定並確定嫌犯,正是受傷送醫的林姓男性乘客。林男身上的鐵碎片、一隻火車站廁所內的紅色包包、車站內的監視器,還有他留在車內的遺書,成了破案的幾個關鍵。

  這件鐵路公安事件震驚了臺灣社會。第一,林姓男子並不屬於任何集團或組織,他失業在家,人際關係疏離。像他這類“孤狼型”犯罪者的行兇情資,有關單位很難在事前獲知,因此也就很難預先阻卻。第二,火車站人潮很多,搭乘區間車完全不需要進行人身及行李的檢查,有車票就能出入自如,且見警率也不高,有心人如果想要製造公安事端,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攔阻。第三,林男引爆的爆裂物就如同小朋友玩的爆竹,不需要太高階的製造技術,只要將火藥裝進鐵罐或鐵管,點燃就會造成可怕的災禍。

  林男不是有經驗的犯罪者,才會沒有避開監視器,一路留下影跡,讓警方得以快速破案;再加上他的犯案工具簡陋,殺傷力有限,因此不幸中之大幸,這次爆炸沒有造成乘客身亡。社會上這種不滿現實的反社會人格者似乎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致令現代人的公共安全陷入了日漸增強的危機中。臺當局必須從建構社會安全網、提高公共運輸安全設計與大眾公安教育3大方面思索解危之道。

  首先,是建購完整的社會安全網路。近來,臺灣社會出現不少隨機殺人案,從鄭捷案、小燈泡案到臺鐵爆炸案不曾間斷。林姓男子與過去多起隨機殺人者都有共通的特質,那就是他們都屬於“不在社會安全網內”的人,沒有固定工作、朋友很少、家人也不常往來,總是獨來獨往過日子,幾乎是他們的寫照。

  然而,再怎麼離群居的人,總有他挂單之處,也有最起碼的社會關係,只要願意多用點心,林姓男子的家人、週遭鄰居,多少總能掌握他的一些狀況,如及早發現他生病、抑鬱、孤獨、生活缺乏期望……並給予一點關懷、轉介政府或民間NGO的急難求助資源,或許就能為他淒冷的人生帶來一絲溫暖,不但有機會翻轉他的不幸,也等於是為社會拆除了一個危險的引信。

  其次,提高大眾運輸系統和公共場所的安全度。不少犯罪行為會選擇在大眾運輸系統進行,這些地方經常人潮擁擠混亂,因此一旦出事,傷亡情況往往非常嚴重。這次事件之後,相關單位應該立即檢討當前的大眾運輸系統安全設備,包括安全人員、公安法規是否充足敷用,尤其是臺鐵、高鐵、捷運,甚至桃機等人多而不易疏散之處,一個土制炸彈的威力就造成多人受傷,萬一碰到恐怖攻擊,要如何將傷亡降至最低,恐怕是當前最需強化的課題。

  為了強化公安,相關單位也可考慮參照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做法,採取增加監視器、進行安檢或採取購票、搭乘實名制的作法,提高公共場所的安全。有人擔心這些作為可能會影響隱私權,或是拖長搭乘的作業流程。但魚與熊掌本來很難兼顧,究竟該做到什麼程度,就看臺灣社會的集體意識要把平衡點設在哪了。各種措施能夠取得越多人的共識越好,但政府終究必須做出抉擇。

  第三,隨著公安事故的增加,包括政府、企業與民眾都應該加強安全防護的知識,提高危險意識、培養自我保護與善後處理的能力。因此,公安訓練也應該如同防空演習一般,在學校、企業、社團中以一定的頻率特別宣導、演練,納入民眾的生活中。畢竟,公安的範圍廣,而危機瞬間爆發,類似大眾運輸、百貨公司、賣場等地方都是可能引發危險的重要公共場所,有必要強化安全防護網。

  正如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詩句所說:“沒有人是孤島,每人都是大陸的一片。”臺灣要走向社會和諧安全,關鍵就在於民眾是否具有社會團體意識──“人人都是命運共同體中的一分子”。公安是整個社會要共同面對與處理的課題,臺鐵爆炸案是一次警訊,也是一次演練,證明我們社會的集體安全意識亟待強化。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