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今年的商品貿易順差有多少?臺當局財政主管部門昨日公佈前3季數據已達22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驟增1.5倍;月前臺當局“主計處”估計今年全年順差可達292億美元,臺當局經濟主管部門日前更將這個數字上調至3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臺灣《工商時報》今日對此發表社論說,多數人看到這項數字會以為這又是一項可堪誇耀的經濟奇跡,但事實恰恰相反,這個龐大的順差正隱含著極大的隱憂。
社論說,從統計的角度來看,貿易順差的升高確實可提高GDP。也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多數人一直存在“貿易順差的情結”,他們認為貿易順差愈多,象徵著經濟力愈強。但這樣的思維顯然是過度神化順差的地位,而忽略順差所反映的經濟警訊。
依順差的定義可以了解,有兩種情況可以讓順差升高,一是出口急速成長,一是進口急劇下滑。前者所創造的順差,自然是可喜可樂;後者所創造的順差,非但不足喜,反而是一項嚴重的警訊。遺憾的是,臺灣今年所以能創造如此龐大的順差,並非出口急速成長,而是進口大幅衰退所致。以今年前八個月全球外貿進行比較,臺灣進口衰退幅度高達4成,這個衰退幅度非但破歷年紀錄、居四小龍之冠,也超越美、法、德、英,如此順差,何喜之有?
依海關統計,前8個月臺灣的進口衰退,跌幅竟達四成。也許有人會說,進口減少何憂之有?若僅看貿易帳,確實看不出什麼隱憂。但外貿與內需經常是一體兩面,進口劇減,其實正意味著投資、民間消費也呈快速下滑。換言之,這創紀錄的300億美元的順差,根本就是臺灣民眾大幅緊縮消費、企業大幅緊縮資本支出的結果。在金融海嘯下,美、歐、日、韓雖然也緊縮消費與資本支出,但進行比較之後可以發現,臺灣消費傾向下滑、投資動能急凍的嚴重程度明顯。這已非金融海嘯所可以全然解釋,其中必然有更深層的下拉力量,正在削弱臺灣的成長動能。
臺灣的消費疲弱到什麼程度?依日前公佈的9月消費者物價,臺灣已呈連續8個月下滑,並且跌幅還在擴大。這透露在民間消費不振下,迄今商家們仍極力的降價促銷。雖然公共部門宣稱臺灣沒有通縮(deflation),但由消費者物價連月下跌看來,公共部門的看法實在過於樂觀。而造成臺灣今天民間消費動能流失的根本原因正是:中產家庭的快速流失、近貧家庭日益增加。在過去民進黨執政時,這一情勢已經出現,目前此一向下沉淪的情勢仍然沒有得到緩解。
至於今年以來企業資本支出驟降,固然是源於全球經濟衰退,但是何以臺灣的情況特別嚴重?概而言之,這主要是臺灣長久以來的產業代工模式使然。這樣的代工模式在全球繁榮時,可以獲得國際大廠的訂單,但在停滯衰退之際,美、日、韓大廠連填滿自己產能都來不及,還能釋出多少訂單給臺灣?這是極為淺顯的道理。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景氣大起大落,代工模式擴充產能的風險也就逐年提升,加以“附加價值率”迭創新低,民間投資自然不可能如同昔日一般的成長。
據估計,臺灣2001年至2009年的民間投資平均年增率為-1.9%,與80年代平均年增率12.4%,相去甚遠。深究其因,近年投資動能的停滯係源於不知變通的產業發展模式,而這一不知變通的產業發展模式,則源於政府僵化的產業政策。包括即將落日的促產條例租稅獎勵、科專研發計劃等政策,顯然都是該徹底檢討的時候了。
社論最後期待吳敦義行政團隊正確解讀今年這300億美元貿易順差,同時了解這個順差所潛藏的臺灣經濟警訊,及早提出因應之道,才能扭轉臺灣日趨式微的內需動能。只有當民眾有錢消費、企業願意投資,這才是庶民經濟的實現;若不能達到這個目標,一切就僅僅是口號而已。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