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臺灣“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簡稱臺旅會)5月4日在北京成立辦事處後,大陸“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簡稱海旅會)也于5月7日在臺北成立辦事處。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9日發表社評指出,這是兩岸自1949年以來互設的第一個常設旅遊辦事機構,對兩岸關係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全文摘錄如下:
在海旅會臺北辦事處成立的場合上,大陸旅遊局長邵琪偉宣佈促進兩岸觀光發展的幾項重要措施,包括:開放內蒙古、新疆、西藏等6個省分大陸居民來臺觀光,增加大陸組團社,並研議開放大陸民眾來臺試點自由行等。這些措施對於擴大大陸觀光客來臺的效益,深化雙方關係的和平發展,將有非常巨大的貢獻。
眾所週知,大陸觀光客來臺具有以下的效益:首先,是創造觀光收益,根據臺“交通部”觀光局初步估計,2009年大陸旅客來臺約有96萬人次,其中以觀光為目的約60萬6000多人次,消費貢獻約新台幣360億元,若再包含兩岸社會、文教及經濟交流人士花費,以及大陸採購團的採購金額,所創造的收益絕對不僅於此,對促進臺灣經濟成長有一定的幫助。
其次,是吸引觀光投資,由於大陸觀光客來臺人數愈來愈多,2010年預計會超過百萬,連同專業交流人數會超過150萬,所以投資者會投資在旅館、運輸、餐飲、特產等觀光相關產業。再加上目前臺當局已將觀光旅遊列入六大新興產業,積極推動“觀光拔尖領航方案”,將以發展國際觀光、提升島內旅遊品質、打造臺灣成為“東亞觀光交流轉運中心”及“國際觀光重要旅遊目的地”。相信在當局及觀光業界共同努力下、觀光產業投資必能大幅增加。
第三,是提升觀光品質,百萬大陸旅客來臺旅遊,也逐漸突顯出臺灣觀光接待能量的不足,導致觀光品質與收費不對稱,未來觀光業者勢必會檢討改進,在旅館、運輸、景點、餐飲等量及質的提升方面,與當局通力合作,提升臺灣整體的觀光品質。
第四,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開放大陸觀光客來臺可以帶動觀光相關產業發展,包括航空、觀光飯店、交通、餐廳、遊樂區、百貨業、土產品等,同時也可以增加臺灣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由於大陸觀光客來臺,也促使業者進行“異業結合”,發展觀光醫療照護、觀光農業、觀光文化創意產業等,這些產業與觀光業結合發展,大幅提升這些產業的發展空間。
最後,是發展觀光文化,臺灣自然風景秀麗,再加上阿里山及日月潭等景點大陸居民耳熟能詳,當然可以吸引許多大陸觀光客來臺。但臺灣可以值得觀光之處絕不限於此,包括臺灣的鄉土文化、歷史背景、建築、甚至政治發展,都可以成為吸引大陸觀光進行“深度旅遊”,因此觀光業者已經在發展臺灣特色的觀光文化,以進一步吸引想來臺灣進行深度旅遊的大陸旅客。除此之外,大陸觀光客來臺還有增進雙方了解、促進雙方合作等巨大效益。
然而,有部分異議人士質疑,大陸觀光客來臺當然會對臺灣的“安全”及旅遊品質等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有為的當局應該有能力將大陸觀光客來臺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而使其商機擴至最大,絕對不能因為有負面影響而將無限商機棄之門外。對於安全問題,我們相信,以臺灣有關安全單位的能力及經驗,絕對有能力因應大陸觀光客來臺所增加的負擔,只要落實入出境管理,妥為規劃與執行,並強化旅行社及導遊的管理功能,絕不會影響臺灣安全。
至於旅遊品質方面,既然馬當局已經開放大陸觀光客來臺,未來勢必會有愈來愈多的大陸觀光客,當局應從增加觀光投資、增加接待能量、提升觀光品質、發展觀光文化等方面著手,發展臺灣成為“東亞觀光交流轉運中心”及“國際觀光重要旅遊目的地”。
臺旅會與海旅會互設辦事處,是兩岸關係發展的盛事,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根據里昂證券所做的民意調查,有超過70%的臺灣人民贊成臺當局開放大陸觀光客來臺旅遊。誠摯希望在臺旅會與海旅會的密切合作之下,持續擴大觀光效益,深化兩岸發展,為兩岸人民開創更寬廣的合作空間。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