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21日刊載社論指出,十二五規劃將引導一場“大陸經濟的自強運動”,以大力激發其“內在自生”力量,來推動大陸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這場經濟“自強運動”可以積極善用臺灣的資源,促進兩岸雙贏。“十二五規劃”不但是經濟轉型升級的藍本,同時它也可能為兩岸經貿的更新發展帶來契機。
全文摘要如下:
廣受各方矚目的大陸“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將是大陸未來五年(2011至2015年)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政策方針。我們從目前大陸已公佈的相關政策架構看出,該規劃勢將導發一場“大陸經濟的自強運動”,也就是全方位改變大陸的經濟生態,以大力激發其“內在自生”力量,來推動大陸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另方面,我們認為,大陸此一新的發展方針,應該可以聯結到兩岸ECFA協議下的經濟合作機制,使臺灣與大陸雙方間的經貿交流同步轉型升級。
從大陸經濟自強的角度觀之,“十二五規劃”的重頭大戲,厥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實行方法則是調整經濟結構。在此一政策方針下,大陸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將從過去的側重商品出口、外來投資、外來技術等外生因素,轉而加強內部需求、節能減排(內環境優化)、自主研發等內生因素,也就是要大力凸顯自身的經濟能量,不再過度倚賴外來的助力。
其中,內部需求是內生的第一動能。只不過,大陸未來所要大力促進的內部需求,重點應是在消費需求,而非投資需求。因為民間消費才是撐起全國經濟的最可靠穩當力量,而大陸過去在這方面的發展促進成效尚不彰顯,未來大有全力推進的空間。至於投資需求,雖也是內需的一部份。在未來的“十二五”期間,投資內需勢將受到強力的調控。相對之下,消費內需將被放手促進,而蔚成經濟上的大亮點。
為了擴大消費內需,大陸在未來五年內,勢必要積極“走群眾路線”,也就是一方面要促進廣大“普羅百姓”收入的普遍持續提高,另方面則會運用行政手段來縮短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如此才能有效提振全社會對消費品的購買力,以順利實現擴大消費內需的目標。關於這方面,中共中央新提出了“包容性增長”的概念,表示大陸經濟增長的目的,是要讓最大多數的民眾享受到好處。這名詞的經濟意義,也將體現在“購買力的普及化”之上。
除此之外,這場大陸經濟的“自強運動”,另會去激發很多項的“內生”動能。例如推動自主科技創新、加速內陸經濟發展、促進鄉村之城鎮化等。這些政策方針,都是為了深入挖掘大陸經濟“內在秉賦”的潛能。這也是一個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要作為。
這樣的發展方向,我們非常樂觀其成。我們也認為,這場經濟自強運動,可以積極善用臺灣的資源,以助益相關政策目標的達成,並促進兩岸雙贏。例如在大陸消費內需市場發展方面,應主動輔導大陸臺商出口轉內銷,以及在ECFA架構下,擴大臺灣製造消費品的免稅進口,借此充分運用兩岸同文同種優勢,為大陸廣大民眾提供最合用的消費品,增加其生活上的安適感。
其次,應儘量支援臺商投資大陸內陸,最好能有特別的租稅與金融優待,或是給予紮實的投資保障,使其能在內陸地區發展壯大。如此也能助益大陸當局,順利達成縮短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政策目標。
至於在產業科技的自主創新方面,大陸也可以主動招攬臺灣廠商,合作從事新種科技項目的研究發展工作。若能因此而創造出兩岸共有的一大批智慧財產權,併合作進行相關商品的批量生產,則其將構成兩岸雙方最大的共同利益。
總而言之,大陸的“十二五規劃”不但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藍本,同時它也可能為兩岸經貿的更新發展帶來契機。兩岸雙方若能就此坦誠溝通,必能創立彼此經貿交流方面嶄新且能互利的新模式。兩岸雙方盡可能在短期間內,就大陸“十二五規劃”相關經濟產業內容,進行交流合作之協商,應是備受各方期待的必要之舉。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