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20日發表社評文章說,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相繼提出建設“孟中緬印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計劃。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中俄蒙三國元首會晤時又提出與俄、蒙兩國共同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一帶一路”、三個“經濟走廊”,以及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部分重合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合在一起就是中國的“絲綢之路計劃”,一般統稱為“一帶一路”。文章摘編如下:
“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是中國大陸在新形勢下外交戰略佈局的一個重要部分。一般認為“一帶一路”旨在建立一個從東亞太平洋地區連接中亞、南亞、中東,直至歐洲的交通運輸網路和經濟、貿易、金融合作安排。但從習近平主席的講話來看,“一帶一路”可能也是一個全球戰略。去年習主席訪問南太平洋國家時就說過,海上絲綢之路也是經過南太的。
“一帶一路”計劃至少體現了中國大陸領導人的三層意圖:首先在戰略上,不可否認“一帶一路”有緩解東部壓力,應對美國亞太再平衡和TPP的意圖。其次在區域合作方面,它提倡合作、共贏的精神,不謀求建立排他性區域經濟集團。大陸雖然為推進“一帶一路”建立了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但主要仍將借助既有的雙邊與多邊機制打造區域合作平臺,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它提倡建立一個平等的經濟體系,而不是像TPP那樣的“中心-邊緣”結構。最後,對於大陸的改革開放來說,“一帶一路”計劃是一個雙向戰略,不僅是一個向海外輸出商品、資金、技術、服務標準、管理經驗,甚至發展模式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繼續向海外學習、吸收、提升自我的過程。“絲綢之路”實際上代表了一種海納百川、對外開放、相互借鑒、互通有無、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精神和文化。
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臺灣具有相當大的優勢。臺灣作為中國一個近海島嶼,天然屬於“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並且臺灣經濟與大陸經濟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近景方面,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起點,正在加大開放力度,建設福建自由貿易區,臺灣參與具有地利和人文之便。同時,臺商也應密切關注“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沿線關稅減免、交通便利化與新的產能需求,進入大陸中西部及周邊地區。在遠景方面,臺灣可借“一帶一路”計劃加快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尤其是與東盟的經濟整合,臺灣以前就曾提出過“南下戰略”。
臺灣參與“一帶一路”計劃的關鍵是如何發揮比較優勢。臺灣有許多優勢,至少在兩個方面特別突出:首先,現代服務業比較優勢。臺灣的現代服務業優秀品牌有3000多家,在內地目前僅有150家左右。臺灣金融服務業比較成熟,中國大陸正在推動的亞投行、絲路基金和金磚國家發展銀行的建設都需要進行金融服務佈局,臺灣可以利用其在金融體系、金融分工、金融產品、金融基礎設施、金融人才培養體系方面的優勢與大陸開展金融合作。現在香港正在積極研究加入亞投行,臺灣也應該加入。
其次,國際產業轉移經驗。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必然會有更多中國優質產能“走出去”。臺灣企業有豐富的海外投資經驗和產業轉移經驗,熟悉國際法律、慣例,在發展中國家享有良好聲譽。大陸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可以與臺灣企業合作,聯合投資,學習臺灣企業處理國際業務的經驗,而臺灣企業也可以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深化在全球的產業佈局,提高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優勢。
世界經濟中心正在轉向亞洲。大陸“一帶一路”計劃的推出表明,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和歐亞大陸關係的變化正在撬動全球性的歷史變遷,大陸與海洋的關係如果不發生逆轉,也會產生巨變。17世紀之後臺灣由於海洋時代到來而形成的在全球和區域經濟中的地位可能也將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臺灣在是否參與“一帶一路”、是否與大陸進行更深層次經濟融合等議題上所做的戰略選擇,將對臺灣的未來、臺灣人民未來的福祉產生決定性影響。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