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應主動發掘“一帶一路”商機

2015年05月28日 15: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發表評論說,亞投行年底即將成立,大陸力推的“一帶一路”正大步邁進,臺灣亟盼參與大陸“一帶一路”商機,必須要因應兩岸新情勢、新局勢,積極主動出擊,針對臺灣產業優勢,提出具戰略的兩岸產合模式,否則,隨著大陸供應鏈崛起,臺灣將陷入邊陲化危機。

  大陸提出“一帶一路”願景,是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設,透過鐵公路等互聯互通基礎建設項目的推動,與沿線各國發展戰略對接,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說白一點就是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與臺灣地緣關係密切;“一帶”(絲綢之路經濟帶)則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是臺灣主要外貿市場。

  再就數據來看,“一帶一路”沿線涵蓋的人口約44億人,經濟規模達21兆美元,佔全球經濟比重近30%,總投資規模估達1.6兆美元,貿易總額高達2.5兆美元;前述的任何一個數字都在世界經濟發展的版圖中,佔有非常大的比重。

  有不少臺灣智庫擔心,如果臺灣不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隨著大陸這項貫穿歐亞非大陸的更深層次區域合作成型,已陷入經濟邊陲化危機的臺灣,將更無立錐之地,特別是“一帶一路”也將促進中國產業的全球鏈結。

  近幾年大陸扶植自主產業,供應鏈崛起,已讓臺灣原仗著靠中間零組件銷往大陸再加工出口的模式,面臨壓力。最近臺灣海關公佈的外貿出口數據及“經濟部”發佈的外銷訂單統計,都出現對大陸出口及接單成長力道減弱的趨勢,特別是今年4月對大陸出口表現及接單成長均出現近6年來的最大衰退,都是警訊。

  臺灣如果在大陸傾全力推動的“一帶一路”重要戰略下再被排擠或缺席,可以想見這個經濟規模佔全球經濟比重近30%、堪稱21世紀最大區域整合,臺灣如果被動,或是作壁上觀,臺灣經濟命脈,將嚴重受創,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恐永無翻身之地。

  而這種情形,不是不會發生,而是惡夢即可能成真。首先,兩岸關係已進入關鍵節點,如果2016年臺灣選出領導人對陸方提出的“九二共識、反臺獨”和平基礎上無法正面響應,給予政治互信,則臺灣在加入亞投行、乃至參與RCEP或TPP等區域經濟組織,都可能面臨變數。

  其次,兩岸產業合作,缺乏因應“一帶一路”需求的大戰略佈局。迄今,臺灣喊著要參與大陸“一帶一路”商機,但要問的是,臺灣產業做好準備了嗎?

  大家都清楚,大陸在地供應鏈崛起,大陸產業發展水準已逐漸追上臺灣,大陸高鐵、核電等基建也具備走出去的競爭格局,臺灣想要分食大陸“一帶一路”商機,但在臺灣還無法參與亞投行下,基建工程涉及許多融資,這並不是臺灣的強項。

  唯一可以期待的是“一帶一路”發掘沿線國家發展,帶動區域消費及促進投資後,“貿易互通”或許是外貿導向的臺灣可以著力的地方,但這樣商機,要假以多時,短期內很難爆發,帶動臺灣經濟。臺灣想要分食“一帶一路”商機,必須要針對大陸“一帶一路”規劃,構思臺灣產業優勢能發揮加乘效果部分,主動出擊。特別是未來在缺乏穩定的兩岸關係加持下,化被動為主動,更顯重要,否則口口聲聲說要分食“一帶一路”商機,但卻又沒有產業合作的大戰略藍圖,或說不出個所以然,想分食商機,被動等待對岸釋善意,恐只是望穿秋水。

  大陸產業規模雖然很大,但在許多細緻技術工藝上,沒有臺灣精緻,更無市場化的經驗,反觀臺灣高達98%中小型企業,不乏是在某些專業領域“小而美”的隱型冠軍。像位於桃園平潭工業區的臺灣晶技,製造的石英組件,不管蘋果或是三星、華為等手機大廠,都使用他的零件,全球7億隻智慧手機,每五隻就有一支使用臺灣晶技的石英組件。

  臺灣類似這樣的隱型冠軍企業相當多,足擔當在大陸“一帶一路”重要戰略中,發揮“小兵立大功”之效。問題是,需要打群體戰,結合臺灣各領域產業優勢,整個去和大陸談判。

  兩岸產業合作不能再依循過去政府只搭平臺,由企業單打獨鬥談合作的模式,而是必須以團隊的方式,就如同臺灣地區前副領導人蕭萬長所強調,要搶食大陸“一帶一路”龐大商機,臺灣各界應以大帶小、成群結隊,才能建構堅強團隊來掌握這個商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