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15日發表評論說,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前“經建會”主委臺灣去年受到出口大陸下挫的影響,經濟成長率從第1季的4%大幅下跌到第3季的負成長0.6%,今年連續兩季經濟會負成長的機率過半。近8年來民進黨和其側翼媒體持續對國民黨和臺商抹紅抹黑,成功的將兩岸經濟交流從利民的效益,扭曲成為“親中賣臺”的十惡不赦,結果是拖累臺灣經濟的發展。
國際媒體彭博公佈調查報告,指出今年將可能是經濟表現最糟的10個經濟體,其中並提到,臺灣去年受到出口大陸下挫的影響,經濟成長率從第1季的4%大幅下跌到第3季的負成長0.6%,今年連續兩季經濟會負成長的機率過半。臺灣《自由時報》立即以頭版頭條《彭博預測 經濟傾中嘗惡果 臺灣恐進衰退俱樂部》企圖製造恐慌與誤導社會大眾,但若詳看彭博報告,並無歸咎“親中”的說法,完全是該報再次施展魚目混珠,借用招牌批判的手法。
如果臺灣出口大陸下滑就是經濟“傾中”嘗惡果,那麼和臺灣一樣,甚至比臺灣更嚴重的應該所在多有,2014年大陸佔澳洲總出口的36.1%,遠高於臺灣的26.2%;即使是韓國,對大陸出口依存度也達26%,為何他們“傾中”就沒嘗惡果?
再看民進黨執政的時候,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從17.2%大幅升至30.1%,大陸高居臺灣出口最大市場;依據大陸海關統計,來自臺灣的貨品平均成長率高達23.2%,帶動臺灣出口成長率升至9.8%,為何不說“傾中”嘗惡果?到了2008∼2014年,大陸進口臺灣的貨品平均成長率降至7.1%,臺灣出口成長率隨之減為4.6%,此時就說是經濟“傾中”嘗惡果,卻不問說:為何臺灣出口大陸的成長率會下滑?為何不怪臺灣產業的競爭力出現問題?這樣的媒體豈不是形同庸醫在惡搞,故意開錯藥單給人吃錯藥?
今天臺灣經濟的問題出在結構的失衡。帶動經濟成長有民間消費、投資及外貿3個大引擎,于1999年,外貿出口占臺灣GDP的比重僅46%,民進黨執政之後,2007年攀升到70%。換言之,相對於別的地區,臺灣經濟過度依賴外貿,因此必須加深自由化、拉開開放的腳步,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但是民進黨和《自由時報》反ECFA、反服貿、反自由經濟示範區,讓臺灣經濟反其道而行,拖累發展的腳步。
另外,在投資方面,臺灣固定資本形成佔GDP比重於1999年為26%,2007年跌至24%,2014年再下挫到22%;至於韓國則維持在30%的水準,澳洲亦保持在27∼28%左右。顯見在經濟發展結構上,臺灣已失去投資這個大引擎,投資率從1999年的26%下挫到2000∼2007年的23%、2008∼2013年的22%,加重結構失衡。
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的年代,外需不振,臺灣要脫離經濟泥淖,必須重新調整經濟結構,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投資,但要吸引投資,必須創造具吸引力的投資故事,例如大陸運用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帶一路等創造商機與投資標的,韓國積極洽簽FTA、設置自由經濟區等創造投資話題,民進黨和《自由時報》等一味抹黑抹紅親中賣臺,迫使臺灣經濟反常軌運作,不正是在拖累臺灣經濟繼續走向沉淪!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