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提“新南向政策”,稱要“增進與東盟、印度的多元關係”,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民進黨當局欲借新南向政策減少兩岸經貿合作,是其“逢中必反”的僵化思維作祟,違反經濟規律,不過是李登輝時期“反中”的“戒急用忍”政策的延續。
評論摘編如下: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提及“新南向政策”,聲稱要“增進與東盟、印度的多元關係”,但島內輿論對於民進黨當局引以為傲的經濟大計卻是一片噓聲。臺灣市場狹小,要開拓東南亞市場本無可厚非,但民進黨當局的新南向政策的本質卻是借此減少兩岸經貿合作,疏遠與大陸的關係。這種以意識形態的思維操弄經濟建設、違反經濟規律的做法,最終只會得不償失。島內學者多認為,新南向政策不可能取代大陸市場,雖然近年大陸經濟也出現一些問題,但仍保持穩定增長,市場也很大,對臺灣工商界依然有巨大的吸引力。
蔡英文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期間就已叫囂“不能把臺灣經濟與中國大陸綁在一起”。此言論貽笑大方。追求利潤是商人的天性,倘若大陸沒有商機、沒有市場、沒錢可賺,臺商會登陸打拼嗎?可見,兩岸經貿往來密切熱絡乃是經濟規律使然,並不存在“誰綁誰”、“誰依賴誰”的問題。
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語,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之便:語言相通方便交流,地理相近省時省錢,政策優惠提供便利。而且這幾年歐、美等經濟體普遍衰退,但大陸依然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不僅是臺商,其他經濟體也紛紛搶進中國大陸市場。
至於有人認為“近年兩岸經濟合作緊密,但臺灣經濟復蘇依然緩慢,可見兩岸經貿救不了臺灣”,這顯然是一種偏頗的看法。臺灣經濟低迷是多種因素造成,既與全球經濟氣候不佳有關,也因島內產業結構嚴重失衡而致。而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服貿協議以及商談貨貿協議,彼此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降低關稅,使臺商可以更優惠的條件進入大陸市場,降低生產成本。
據統計,ECFA早期收穫計劃自2011年實施以來,臺灣出口ECFA早收項目中,中小企業出口額就佔了近5成。此外,陸客赴臺遊為島內帶來一年超過一千億新台幣的商機,惠及不少行業,大至酒店、百貨,小至餐飲、夜市。兩岸經貿雖非拯救臺灣經濟的萬靈丹,但為臺灣業界提供商機,給臺灣經濟注入活力和帶來正能量。據研究,大陸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臺灣出口將增加3.8%。由此不難想像,臺當局刻意疏遠大陸市場,對臺灣經濟將帶來損失。
民進黨當局藉口推動“新南向政策”而淡化兩岸經合,其實是其“逢中必反”的僵化思維作祟,不樂見兩岸經濟融合,不樂見兩岸交往密切,不樂見臺灣民眾因享受兩岸和平紅利而對大陸產生好感。所謂“新南向政策”不過是李登輝時期“反中”的“戒急用忍”政策的延續。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