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要算環境資源賬。朱慧卿繪
利弊權衡
理性與專業何時佔據上風
臺灣一系列環保事件的背後,有操作層面的原因:“中科”四期相思寮徵收土地手段粗魯,“中科”三期和“國光石化”的“環評”程式不夠完備。“行政處理手段欠佳”,“少數企業的管理和承諾未能徹底落實,失卻民眾信任”,臺灣《聯合報》如是總結。
還有更深層面的原因:近年來,人們環保意識提高,對工業生產提出更高要求。環境與發展的角力,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水準後的必然結果。在此時點,最重要的是以專業精神和理性思考,做好二者的權衡。
遺憾的是,臺灣的爭議者各懷心事,有人還急於從事件中獲取政治利益。7月28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說,雖然“國光石化”是民進黨執政時期推動,但是民進黨從不認為“它的經濟價值應該高過環境生態的永續”,作為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政黨,民進黨選擇站在環境永續的那一邊。幾句話四兩撥千斤,卸掉責任。而“國光石化”確立規劃時,現在聯名反對的李遠哲當初正是“中央研究院”院長,陳建仁時任專門負責科技發展走向的“國科會主委”。兩人身居要位,都未表示反對意見,現在卻作為學者沉痛地表示興建“國光石化”“非常不幸”,臺灣風調雨順不再了。
其實島內不乏理性聲音。比如,有人提出,對於2%反對、98%贊成的事情,當局怎麼處理更為妥當?能不能進行面對面公開討論?“國光石化”總經理曹明表示,他願與環保人士討論空氣污染、廢水處理等一系列問題,石化業並非“萬惡不赦”。
公開討論可以凝聚社會共識,增強民眾信心。不過,辯論不能淪為雞同鴨講,臺“經濟部投審會”關鍵技術審查小組召集人黃重球便提出,經濟與環保要有合理的對話機制,須以公正客觀的科學根據作為彼此對話的基本規範,才不會陷入各持己見無法溝通的僵持局面。
一方面,擔憂企業出走,臺灣競爭力下降;一方面,擔憂投資會導致事故和污染,不願承擔風險。這雖然是工業時代不可避免的困境,但目前臺灣各方的反應,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上策。(孫立極)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