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大陸首家入臺民企:兩岸企業文化應融合

2010年10月05日 21:26:00  來源:
字號:    

  2008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出《關於大陸企業赴臺灣地區投資項目管理有關規定的通知》,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前往臺灣投資。2009年,臺灣開放部分陸資入島。兩岸的政策分別出臺之後,浙江愛麗芬集團有限公司搶得頭彩,成為首家獲得商務部和國臺辦入臺批准的大陸民營企業。

  愛麗芬集團董事長姚博明博士日前在富陽參加“第四屆兩岸發展論壇”期間接受了中評社記者的採訪。他結合自己在赴臺投資過程中的經驗和感受,與記者分享了他對“兩岸企業文化異同與融合”的一些思考。香港中評社5日發表了專訪文章,全文如下:

  兩岸文化的共通性和差異性

  姚博明認為,赴臺企業在臺灣紮根生存和發展壯大,最大的困難是解決兩岸文化差異所帶來的企業管理問題。

  他說,兩岸語言文字相通,民俗風情相近,而且擁有共同的中華文化--這些都為兩岸交往、互利共贏創造了先天的優越條件。這也是愛麗芬集團在邁向世界的進程中,把重要基點選在臺灣的一個主要原因。

  然而,由於一個多世紀以來不同的社會演變,兩岸文化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例如,臺灣在西方社會的支援和影響下,社會發展較為穩定,經濟體制發展趨於成熟,在這樣的環境中,文化傳承比較穩定,臺灣人既有重視民主與社會公平、強調自我價值、主張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也很好的傳承了忠孝禮義、舍利取義的傳統價值觀念,並實現了兩方面的融合。而大陸經歷了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較長時間的摸索,特別是社會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大陸社會的價值觀從一元化向多元化發展。例如在個人和集體、社會的利益關係問題上,主導價值觀由計劃經濟條件下否定個人利益轉向肯定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在經濟形式上,主導價值觀由否定市場經濟轉向肯定市場經濟的價值意義;在分配問題上,主導價值觀由農業文明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轉向肯定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勞動致富的觀念。這三種轉型導致目前大陸在“轉軌”背景下出現不同價值心態共存的局面。

  正因為兩岸文化存在著差異,相遇時必然會產生火花,也會產生衝突。這些火花、衝突顯現在企業中,就表現為兩岸企業文化的差異。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