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文化總會“恢復中華”意義重大

2011年01月06日 13:55:00  來源:
字號:    

  原臺灣“國家文化總會長”劉兆玄于日前在總會理監事會議上,經過討論,宣佈通過副會長林澄枝的提案,自今年元旦起,將總會名稱改為“中華文化總會”。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6日發表點評文章指出,此一消息雖然未獲島內媒體廣泛報道,但實際上非常重要,其意義亦極重大,把民進黨8年執政的誤謬加以撥亂反正。

  文章摘錄如下:

  由於海島特質及曾受荷蘭、日本等異族統治,臺灣文化的多元性十分顯著,但是中華文化在臺灣仍是主流。而且根深柢固,體現在人們的思想與生活中。卻因民進黨執政大搞“去中國化”,以致連中華文化一詞都遭到行政力的排斥。

  中華文化總會的前身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成立於1967年7月,由蔣介石兼任會長,宗旨是維護、宣場中華文化,作為當時國際冷戰時期與兩岸政治對立、軍事對立時期臺灣的安全屏障及價值所在,也確實發揮了功能,而蔣介石先生對於中華文化的堅持,更是眾所週知。

  1991年3月,原文復會改稱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由當時的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兼任會長。李在位時,在任何公開場合均頌揚中華文化,包括他在回應中共“江八點”時說:“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加強兩岸交流。”

  至2006年12月,掌權的陳水扁在其一連串的“去中國化”行動中,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改稱“國家文化總會”。其蓄意抵制中華文化,對臺灣民情而言,根本不切實際,而且在兩岸關係上,只會刺激大陸社會產生不諒解,對臺海局勢有害無益。 

  2010年元月,馬英九推薦前“行政院長”劉兆玄為“國家文化總會”會長。同年年底,劉兆玄宣佈再改名為“中華文化總會”,此舉完全合乎馬英九多次呼籲的主張:兩岸“在中華文化智慧的指引下,為中華民族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因此,文化總會“恢復中華”,代表了馬英九與國民黨執政對陳水扁作法的糾偏改正,有利臺灣社會從撕裂走向和諧,有利兩岸關係從衝突走向和平。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