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從日本地震檢視臺灣救災應變機制

2011年03月17日 09:00: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6日刊載社評指出,日本舉國上下面對9.0強震的反應是令人欽佩的。看看日本,想想臺灣,我們也該思考仿傚各地的防災、救災機制,建立“複合型”的緊急事件處理機制,做到事前防範于未然,事後救助於即時,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免受天災的威脅。

  全文摘編如下:

  3月11日在日本發生芮氏規模9.0的超級強震,引發了巨大的海嘯,立即造成許多日本民眾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也破壞了核能電廠及許多重工業基地,後續的損害難以估計。

  過去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救災著重在消防單位,但隨著這些年地球發生颱風、地震、海嘯、天氣異常等天災愈來愈頻繁,造成損害的層面也愈來愈廣,面對這種造成複合型損害的天然災害,臺當局應儘速建立“複合型”緊急事件處理機制,集中所有力量,事前防範、事中搶救、事後復員,以使損失降至最低。

  日本舉國上下面對9.0強震的反應是令人欽佩的,例如,政府提早預警、以簡訊與媒體通知民眾逃離,讓許多民眾能在關鍵的一瞬間,做出保命的關鍵舉措。此外在災害發生後,日本居民表現的自製、秩序,避免日本社會進一步陷入混亂,日本居民面對強震所反應的態度,值得臺灣好好學習。

  但畢竟強震破壞威力太大,除了震災外,日本現在還正在面臨核子輻射污染與經濟衰退的雙重威脅。在核子輻射污染方面,日本福島三座反應爐爆炸,輻射外泄愈來愈嚴重;在經濟衰退方面,強震打亂日本電子、塑化、汽車等產業的生產,使得產品價格全面看漲,這些都是強震所造成的複合型損害。

  看看日本,想想臺灣,過去臺灣也經常面對天然災害,我們的準備能不能像日本一樣充分;臺灣居民的反應能不能像日本居民一樣的自製,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檢討之處。面對愈來愈嚴重的天然災害,臺當局實有必要建立複合型的緊急事件處理機制,從事前預防、災害發生時的搶救、事後的重建復員、災民的心理輔導等,建立一系列的處理機制。

  在日本震災發生後,馬英九于13日召開“重大災害因應作為研討會”,指示“行政院”依臺當局因應作為召開記者會,主動對民眾疑慮提出說明;請“經濟部”查明日本產能損失情形,並評估臺灣產業損失與因應作為;對日本核電廠意外事故產生的輻射影響,提出因應作為與建議民眾防護措施。同時也指示各縣市將舉行防災演習,將海嘯、地震、核災等複合性災害因應措施納入演習,馬英九的這些指示將使島內的複合型的防災、救災體系邁向更加健全的道路。

  然而,我們也該思考仿傚各地的防災、救災機制,建立“複合型”的緊急事件處理機制,例如,在“中央”成立“臺灣緊急事件處理中心”,建立跨“部會”的協調及處理機制,並明文規定各部會的法定權責;在地方成立“地方政府緊急事件處理中心”,建立“中央”及地方政府完善的縱向及橫向聯繫機制,團結與民間的所有力量,共同應付複合型的緊急事件,如此才可以事前防範于未然,事後救助於即時,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免受天災的威脅。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