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兩岸教育反思:重視孩子的創造力

2011年11月11日 08:0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小賢在學校的成績實在不好,有一天突然跑到老師面前,很同情地說:“老師,我不想嚇唬你,但是我爸爸昨天晚上說,如果我的成績再不進步,一定有人會挨打的。”  

  這個故事的主角包括父母、老師和學生,主題則是考試成績。故事的啟示是:重視分數而不是學習歷程,終究會事與願違。 

  以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著名的坎貝爾在1976年提出了坎貝爾法則:“愈是使用量化的社會指標做為社會決策的依據,就愈容易產生腐化的壓力,也就愈容易曲解和破壞原本想要監控的社會歷程。” 

  如今,在大陸和臺灣,雖愈來愈重視創造力,但並沒有因此降低傳統考試方法的需求和運作,也扭曲了教育本質。不久以前,南京一位國小女生和媽媽為了補習奧林匹克數學而爭執,為此寫了一首名為《媽媽我壓力好大》的詩,在網路上出現後,引起了許多學生的共鳴和家長的心酸。 

  最近在臺灣,引起輿論關注的教育新聞也都跟測驗有關,臺北市還因學生“高分低就”的誤差而逼得教育局長辭職。為什麼我們不能像芬蘭那樣沒有資優班、不計較分數,卻在國際的成就測驗表現上名列前茅? 

  現在的孩子長大以後,不能只會應試,也不能只會求職,他們要能終身學習,掌握趨勢,並且為自己,甚至為別人創造工作機會。(吳靜吉<臺灣>)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