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雙管齊下推動臺南商圈轉型發展

2012年01月04日 09: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華日報》2日針對臺南商圈的發展問題發表社論。社論指出,臺灣商圈的發展,與服務業的崛起密切相關。近年來消費型態不斷改變,早期具有優勢的商圈必須隨之轉型,為老舊過時的商圈添加文化創意與美感。當局應該針對商圈的條件及特色,提供相關基礎建設與配套輔導措施,業者的自覺與在地資源的結合也不可或缺。

  社論摘編如下:

  臺南府城(中國清朝臺灣府治所所在的城池,在今臺南市。)曾經是臺灣行政、經濟中樞,曾幾何時卻成了“沒落貴族”。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為提振臺南市商業機能,今年起將推動商圈發展計劃,以4年時間充實各商圈軟硬體建設,採取整體行銷策略,以開拓商圈全新面貌,是否能帶動都市繁榮,頗令人期待。 

  商圈又名市中心、商店街、商業區,是都市或城鎮由商店、商場、車站、街道、辦公大樓、娛樂場所等元素組合而成的綜合體,也是城市的精華區。商圈提供民眾購物消費及休閒娛樂等功能,進而促進市場流通、經濟發展、創造時尚,是城市人文活動最主要的場域。 

  世界各大城市都有知名商圈,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第五大道;英國倫敦艦隊街、牛津街;法國巴黎香榭大道、奧斯曼大道;義大利米蘭蒙特拿破侖大街;日本東京銀座、新宿、大阪心齋橋;韓國首爾明洞、江南大路;香港銅鑼灣;新加坡烏節路等,都是商店、名牌雲集,消費者如織的購物天堂,創造出龐大活絡的市場經濟。此外,大陸還有上海南京路。

  商圈依地理環境、顧客背景與流動性等因素,可區分為都會型、社區型、辦公型、轉運型、校園型、遊憩型、夜市型等多種。根據顧客所佔比例,商圈又可分為主要商圈、次要商圈及邊緣商圈。交通與基礎建設是否完備?商品是否齊全?商店是否具有特色?有無強而有力的行銷?這些都左右著消費者前往該地購物的意願,也牽動著商圈的形成與消長。 

  在都市發展過程中,某些行業會自然聚集而“結市”,例如臺南府城從前有米街、布街、鞋街、帽街、草花街等等,可滿足民眾購買特定商品的需求,有如現代版的“主題街道”。日據時代起,現在的西門路、中正路一帶,成為臺南市最主要的商圈,後來友愛街、國華街一帶,委託行、酒吧鱗次櫛比,帶動地方繁榮。但隨著都市發展與時空轉換,新的商圈紛紛出現,傳統商圈則日漸沒落,這種狀況在全臺各地皆然。 

  臺灣商圈的發展,與服務業的崛起密切相關。1988年,臺灣服務業產值首度佔GDP產值超過5成,意味臺灣已從農業、工業邁進“商業服務島”。為推動商業升級,促進中小型零售業現代化,強化中小店舖經營體質,經濟部商業司參考日本商業集結與區域商業資訊整合的經驗,于1995年提出“商店街推動計劃”。 

  後來在商店街的基礎上,繼續導入各項軟、硬體資源,輔導全臺老街、傳統市集,發展出“形象商圈”、“魅力商圈”及“品牌商圈”,希望凝聚業者經營共識,改善商業環境公共設施,加強共同行銷策略,以吸引更多消費人潮,強化商圈競爭力。透過經濟部商業司的輔導,島內已有112個商圈發展出獨特魅力,成績可圈可點。 

  近年來,大型商場崛起,消費型態不斷改變,顧客群趨向年輕化,早期具有優勢的商圈必須隨之轉型,以美學造街手法,為老舊過時的商圈,添加文化創意與美感,讓消費者在商圈購物成為一種享受。當局應該針對商圈的條件及特色,提供相關基礎建設與配套輔導措施,業者的自覺與在地資源的結合也不可或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