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生報》今日針對島內航空運輸發展發表社論。社論分析近5年來島內19座機場的發展趨勢,並針對島內國際航空公司市場衰退情況,提出發展的策略建議。同時建議相關部門注重機場服務品質,社論直言:各相關運輸業者全力配合,才能迎頭趕上鄰近有名的國際機場,讓民眾對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有驕傲的感覺。
社論摘編如下:
航空運輸縮小空間距離,形成地球村的現象,臺灣地區有19座機場,其中臺灣桃園、高雄、臺北松山機場為國際機場,其餘16座機場為島內機場。臺灣航空運輸于1952年從臺北松山機場開始客貨服務,機場客貨運量隨著臺灣經濟發展而變化,到1996年達到最高,每天都有70萬架次,旅客人數達到5400萬人次,貨運噸數達88萬公頓,到2010年每天有36萬架次,旅客人數卻降至近4000萬人次,貨運噸數降為186萬公噸,從這個數據可知,起降架次增加80%,但是載客人次下滑27%。而航空貨運則增加112%。
比較臺灣各機場營運量,臺灣桃園國際機場2010年起降架次為15萬架次,較1996年增加約55%,旅客人數為2500萬人次,較1996年增加1.2倍,高雄國際機場2010年為4萬起降架次,較1996年減少7成,旅客人數為400萬人次,較1996年減少65%,臺北松山機場2010年有4萬餘起降架次,較1996年減少3/4,旅客人數370萬人次,較1996年減少7.5成,貨運噸數為7.4萬餘噸,較1996年增加五成多,其他16個島內機場趨勢也與高雄、松山兩機場趨勢一樣,客運下滑,貨運增加。臺灣本島主要受高鐵、第二條高速公路及12條東西向快速公路先後完工啟用,有明顯的影響。
國際航空公司面對這種市場衰退,當然經營困難,採取聯營與合併策略,再加上兩岸關係趨於和緩,推動小三通及兩岸直航,航空公司得以喘一口氣,增加營收,各航空公司也可與大陸航空公司進行策略聯盟,共用商業利益與商業機會。航空公司要致勝,一定要追求服務品質,親切服務態度,建立品牌,加強行銷,培養乘客或顧客忠誠度,至為重要。
回頭再論及國際機場服務品質,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經營公司化,但是問題層出不窮,行李轉盤壞掉、廁所不通外溢、天花板塌下、空橋斷裂等等,實在不像一個國際機場應有的現象。臺當局交通主管部門與桃園縣政府都號稱要推動航空城,一點績效都看不到,鄰近機場像香港赤角國際機場,韓國仁川國際機場,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都名列前茅,而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排名在20名左右。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應該利用機場捷運通車時,將航班時刻表、高鐵時刻表、臺鐵時刻表與接駁公路客運時刻表整合在雲端平臺,在各個運具場站設置大銀幕顯示,可由乘客觸控搜尋其所需的交通資訊,做到資訊無縫的要求,希望交通主管部門要以積極態度要求各相關運輸業者全力配合,做到超越前述鄰近有名國際機場的標準,才能迎頭趕上,提升國際競爭力,爭取好的國際排名,讓民眾對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有驕傲的感覺。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