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金曲獎:盛名之下的一場“鬧劇”?

2012年06月26日 09:4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第23屆臺灣“金曲獎”上週六平靜落幕。《海峽導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對於此次評選,評價中出現最多的莫過於“鬧劇”二字。“金曲獎”褒獎錄音製品為己任的初衷,不得不以現場演出產生的商業和社會效應為衡量標準。這樣的矛盾、尷尬,正是引起大家對第23屆金曲獎質疑的一大原因。如今“金曲獎”被冠上華語樂壇最公正最有影響力的獎項,波及整個華語樂壇,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評論摘編如下:

  第23屆臺灣“金曲獎”在上週六晚上平靜落幕,不知是因為大家都忙著過端午,還是結果實在太讓人愕然,網路上相關的討論直到昨日才慢慢燃燒起來。而評價中出現得最多的字眼,莫過於“鬧劇”二字。

  其實這屆“金曲獎”並非毫無精彩可言,Selina燒傷後S.H.E的首度合體,林憶蓮、陳升、伍佰、莫文蔚這些老牌歌手的加持,甚至包括臺當局“文化部長”龍應臺的出席都受到關注。但在人們最關心的獎項分配上,五月天的獨攬6獎,亂彈阿翔的爆冷,HEBE的出局……如此種種“不靠譜”,其實都找得到根源性。

  其實據導報記者觀察,近3年來“金曲獎”接連有同一歌手大範圍中獎的情況出現,從張惠妹到周傑倫再到這次的五月天。31個評委,審美品味卻依舊有著小圈子的偏執,而總召集人的口味也佔了很大決定因素。說白了人是你找來的,偏市場還是偏文藝總是和你趣味相投,不能完全代表普羅大眾的喜好。比如本屆總召集人李岳奇的口味就偏重創作係,所以蔡健雅第三次封後真是無足稱奇。評審們的話語權決定了他們可以在大多數獎項的選擇方面“考慮欠妥”,這就是臺灣音樂小圈子審美的局限性所在。

  當然,在這個每個人都在談論“唱片已死”的年代,“金曲獎”遭受衝擊在所難免。尤其在臺灣這種音樂市場本身不大的地方,實體專輯越來越少,獨立音樂份額增加。歌手們更願意參加越來越多的商演,讓評審們的選擇變得越來越有限。就拿五月天來說,近幾年在不斷巡迴演出的路上創造了極高的商業價值,順應全球流行音樂行業的大轉型。但問題就在“金曲獎”褒獎錄音製品為己任的初衷,不得不以現場演出產生的商業和社會效應為衡量標準。這樣的矛盾、尷尬,正是引起大家對第23屆金曲獎質疑的一大原因。

  設立之初是為了“鼓勵和嘉獎臺灣地區優秀音樂作品”,如今“金曲獎”被冠上華語樂壇最公正最有影響力的獎項,波及整個華語樂壇,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金曲獎”怕的不是獎盃材質越發“易碎”,而是對歌手不再具有號召和鼓勵的作用。古話說“大音希聲”,一個獎項巧立名目皆大歡喜固然不好看,但若讓後起之秀都看不到努力的指望,其存在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