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臺灣華航空服員大罷工,癱瘓華航全天航班,當晚,臺灣華航勞資雙方達成共識,空服員罷工結束。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重新檢視這次罷工的成因和解決經過,有幾項重要的結構問題必須正視。首先是華航的危機處理。第二是當局處理華航人事的妥適性。第三是政治性與專業性的取捨。社論直言,華航罷工光鮮落幕,空服員贏得亮麗,但切莫忘了多少人因此無辜遭殃,還有暗處死角多少陳年問題積灰深重。
社論摘編如下:
在華航新董事長何暖軒全盤讓步下,華航空服員宣佈結束罷工,讓這場影響上百航班、數萬旅次的停飛危機宣告落幕。空服員罷工成功,除了歸因何暖軒讓步得徹底,主要還在工會團結及戰略成功等主客觀因素;而“華航模式”會不會變成其他公民營事業勞工群起傚法對象,值得觀察,至少目前華信已揚言跟進。
要說這次罷工危機的化解是一個“雙贏”之局,恐不儘然。第一,何暖軒對工會的要求照單全收,只在尋求早日結束罷工,並未見他的談判手腕有何高明。他送出的大禮比工會要求的多,也顯示其一味示好。第二,空服員在達到目的後宣佈結束罷工,為何不次日立即上工,卻還要給自己“補假”一天,讓上萬旅客多受一天折磨?要到糖果就忘了旅客,似難謂負責的表現?第三,這次罷工不僅以旅客權益為犧牲,更將全部壓力轉移到地勤人員身上,讓他們在機場直接承受旅客的叫罵。空服員贏得漂亮,卻讓同僚付出代價;這點,空服員應知輕重,不能認為理所當然。
簡言之,這次罷工因空服員“顏值”極高而深獲民眾支援,又因政權交替牽動主管異動而輕易爭取到各種優惠條件,值得慶賀。但是,我們要提醒的是,如果空服員不能在日常的工作現場贏得旅客尊重,並落實“以客為尊”的服務精神,空服員罷工的勝利即無法轉換為華航競爭力強大的動力。甚至,旅客可能因這次罷工失去對華航的信任,而不再搭乘華航班機;這點,員工也要有所警惕,不能以為這只是資方需要苦惱的問題。
重新檢視這次罷工的成因和解決經過,有幾項重要的結構問題必須正視。首先,是華航的危機處理。航空公司罷工動輒影響成千上萬人的旅行規劃,以及對航線安排的信心,因此航空公司對於因為罷工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航班變動,最基本的危機處理,就是要通知近日內訂位旅客其因應方案,包括替代航班的選項、延誤的緊急聯繫、無法替代時的補償等。但華航管理階層對此因應遲緩,許多旅客除了從報導得知賠償一百美元之外,公司連個清楚的說明稿都沒有。這或許與董事長和總經理同時遭到撤換有關,但如果制度明確,應不致如此漫無章法,此一治理漏洞必須補強。
第二,當局處理華航人事的妥適性。把空服員罷工描述為“勞資爭議”其實並不準確,空服員固是勞方,但華航董事會、總經理所代表的並非“資方”,而是“官方”;準“公營事業”的人事與政策概由當局決定,他們看主管官員的臉色,卻不必看股民、消費者、貸款銀行的臉色。這次撤換董事長和總經理的決定,即來自“行政院長”林全,島內“公司法”明文規定“董事會決定總經理”,在此事件中卻可以跳過不管。這種行政處理彈性,與公營事業的無效率、危機處理顢頇,其實正是一體的兩面,相成相因。
第三,政治性與專業性的取捨。包括華航在內的公營或國營事業人事,一直被執政者當成政治酬庸職位運用,往往難以兼顧其專業角色。以何暖軒為例,雖然有交通方面的資歷,但其專長是在道路運輸,而非航空領域。而這次他臨危受命出任董事長,主要是借重他處理臺鐵和中華郵政勞工抗爭之經驗,而非航空專長。換言之,在處理突發性的罷工事件,與進行航空事業的長期管理整頓之間,新當局似乎更強調短期事件的解決,而未思及華航長期的管理定位。這也難怪,何暖軒一上桌,就對空服員的七大訴求全盤讓步,以示任務“達陣”;但這只是政治處理,當何暖軒要面對華航長期的營運競爭問題時,他能表現相對的專業嗎?
華航罷工光鮮落幕,空服員贏得亮麗,但切莫忘了多少人因此無辜遭殃,還有暗處死角多少陳年問題積灰深重。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