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文化大學名譽文學博士鄭貞銘的評論文章指出,今天是臺灣的教師節,老師們想起今年的“年金改革”一定煩悶不已,雖然“年金改革”有千萬種理由,但所操持的方法,仍難令人有“尊師”、“重道”的感受。今天臺灣教育的偏差,除因若干教育政策落差之外,政治上的操作往往影響了孔孟“有教無類”、“吾日三省吾身”、“以身作則”等種種基本理念。社會各方面沒有做好榜樣,又如何使青年有樣可學?
評論摘編如下:
今天是臺灣的教師節,老師們想起今年的“年金改革”一定煩悶不已,雖然“年金改革”有千萬種理由,但所操持的方法,仍難令人有“尊師”、“重道”的感受。今日為孔聖之日,作者乃不免有幾句話要說。
立志為師,自然就不會想到要大富大貴,但臺當局起碼也應有一份虔誠之心,對從事教育者有一種雖“一無所有”,但卻“無所不有”的心理回報。
人類雖有貧富的差異,但透過教育可以達成人類社會“平等”的理想。人人都可以透過受教的過程,平等享有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這便是“受教權”極可貴的尊嚴。南開大學創辦人張伯苓曾說:“一朵美麗的花朵,何妨是從糞水中培養出來。”我們看過太多太多清貧子弟,透過苦讀奮鬥改變自己的一生。
筆者年前參訪山東曲阜孔林,孔子墓旁有一簡陋小屋,是孔子門生子路在墓旁為老師守喪3年的真實圖像,令人看了無限感慨。
其實,今日師生關係的淡薄,乃是由於臺當局對教師敬意不夠,乃使許多老師難把教育當成終身職志,自然缺乏感召力,更易形成家長與學生對老師不夠尊敬所致。
即使是被嚴厲批評的蔣介石,在當年的威權統治下,仍對教師充滿敬意,在兵荒馬亂中搶救大師,如錢穆、傅斯年、梅貽琦、胡適、李濟、蔣夢麟等;教師節每年都在陽明山中山堂舉辦“教授年會”,許多年長者至今記憶猶新。
今天臺灣教育的偏差,除因若干教育政策落差之外,政治上的操作往往影響了孔孟“有教無類”、“吾日三省吾身”、“以身作則”等種種基本理念。社會各方面沒有做好榜樣,又如何使青年有樣可學?
筆者受教臺灣政治大學時,曾虛白師勉以“為人要追求價值,不要只追求價格。”王洪鈞師教我“一個人當從抱負著手,若為了個人榮辱,則順逆之境皆無意義。應該以天下師為志,則胸襟自然開闊,氣度自然不凡,力量自然產生。”
我雖不能致,但心嚮往之。願與天下的老師共勉!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