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17日發表題為《全面“三通”才能發展臺灣產業與經濟》的社論,繼16日社論呼籲必須儘速全面解除兩岸通航限制後,再從兩岸局部通航無法滿足臺灣產業及經濟發展需要實際經驗深入分析,強調當局儘速全面“三通”。
社論中說,日前,兩岸同時宣佈擴大開放四項包機業務,包括節日包機、項目貨運包機、緊急醫療包機及特定人道包機。
對此社論首先分析,就開放節日包機來看,允許春節及其他三節的包機,共計開放166班次,若以每架飛機搭乘四百人計算,全部可載運約6.6萬人次,與去年赴大陸411萬人次計算,大約只能載運1.5%的旅客,對於加速兩岸人員往來的效果實在有限。
同樣,開放項目貨運班機允許大陸臺商所需要的機器設備與零組件直航運送,這對於加速空運速度是有幫助的,但必須每次都要事先申請,這將大大減低貨運直航效果。
社論指出,其實,這種牛步開放的步驟,是當局一向作風,對於兩岸快速成長的客貨運需求,實在緩不濟急。以2001年開放的小“三通”為例,最早只允許金馬居民可以經由小“三通”,但效果不彰,然後允許福建臺商可經小“三通”赴大陸,才見些許效果。今年初,再開放了金馬居民在臺灣的二等親利用小“三通”。
社論質疑,此種緩慢的開放速度,何時才能滿足兩岸人員往來的真正需求?如果大“三通”也依此種速度開放,何年何日才能滿足兩岸人員往來快速成長的需求?
社論說,對於臺灣產業發展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三通”對於臺灣經濟發展有多重要的意義:第一,兩岸民眾與貨品往來頻繁,“三通”直航可以大量節省人員與貨品往來轉運時間與成本。據島內研究,直航為臺灣人員與貨品往來節省的運費與時間成本超過三百八十億元新台幣以上。
其次,直航可以讓島內外人士與貨物在兩岸三地自由且迅速往返,這對於臺灣發展海運與航空等服務業,甚至觀光業,都會有很大助益。
第三,更重要的是,直航可以大大縮短兩岸原物料與半成品等的運輸時間,能讓留在臺灣的企業成為大陸臺商或大陸企業供應鏈中重要的一環。
綜上,社論再次呼籲:若沒有“三通”,臺灣的經濟就很難發展起來。臺灣對“三通”的需求與日俱增,以目前緩慢開放的腳步來看,絕對是緩不濟急。
編輯:海航
[責任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