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避談兩岸經貿問題 財經產業政策令人失望

2007年07月31日 10:39:00  來源: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的社論說,“行政院院長”張俊雄昨天接受本報專訪時,對當前的很多決策施政,做了很透徹、平穩的說明與厘清,我們相信,經由如此的溝通,不但島內民眾可以了解當局目前的財經產業政策,可以適時、伺機提出建言,甚至可以藉由掌握政策走向,進行最有利企業及個人的生涯規畫。基本上,我們肯定如此的政策對外說明模式,也對張院長籌劃、推動中的財政、經濟、產業多項發展重點表示樂見其成,但綜觀專訪全文後,我們也必須表達一個提醒與一個失望。一個提醒:凡百施政,不可沾染投機色彩,不論主動或被動;一個失望:規避兩岸經貿問題,將使張俊雄的施政及努力事倍而功半,甚至無法揮灑開展。

  社論認為,首先,對張俊雄要求控制財政赤字以免衝擊臺灣國際競爭力的憂心,我們深有同感。當局債臺高築,不管是“執政黨”自己保守估計的四兆,或在野陣營強調的十兆余元,其實都令有識之士怵目驚心。當局財政拮據,雖然理由甚多,但一來因為經濟低迷,稅收成長有限,二來年年都有選舉,為了勝選考慮,當局免不了以減稅為工具,財政改善自然遙遙無期。就以最近的發展為例,好不容易2006年度出現了難得一見地決算收支平衡,甚至有剩餘一六六億元,然而,一個“立法院”臨時會期,通過了老農津貼加碼、“國民年金”上路,可能就要用掉當局近四百億元預算,更別提軍公教加薪方案,以及在野陣營磨刀霍霍的多項減稅提案對財政的雪上加霜了。

  如果財政赤字不能有效改善,臺灣公私部門在國際間的舉債成本勢必大幅上升,不僅影響資金籌措,也會傷害臺灣的國際形象,更不利國際競爭力。因此,我們對張俊雄迫於形勢不得不發放減稅政策利多,但還能以財政遲遲未能改善為念,感到欣慰,也期待張俊雄用具體行動捍衛財政。

  其次,張俊雄“內閣”全體動員相繼推出一週一主軸政策,推高股價、挹注經濟發展,雖然成果見仁見智,但至少給人“內閣”積極任事印象。張俊雄就位後,“選舉內閣”稱號不脛而走,全體“內閣”閣員也真“上窮碧落下黃泉”,每週推出利多政策,從“提醒”金融業者重視台幣資產市場、減稅、增加土地供應,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當然,如果從驗收的角度看,股價是有正面響應,唯是否對經濟有所幫助,卻很難斷定,但張俊雄想有一番作為由此可以證明。

  再者,對“內閣”主打生技產業,我們認為是產業升級政策付諸行動,值得期待。繼石化、電腦資訊產業之後,臺灣究竟應該發展何種產業,歷任“內閣”研究、探討很多,生技醫藥產業頗受朝野寄望。前“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即使下臺,但仍然十分關注相關法案及行政部門資金、人力的整合。雖然因為美方獅子大開口而使臺美合組TaiMed公司生產抗愛滋藥物計劃胎死腹中,但我們相信,只要當局確有發展生技醫藥產業堅定決心,第五兆元產業的誕生、茁壯,甚至成為臺灣產業、科技發展的中流抵柱,希望甚大。

  最後,在檢視了張俊雄財經產業政策之後,我們必須指出,不管藍綠執政,“行政院”向來是整個施政的核心,可惜,或因朝野對立,或因“內閣”執行力有問題,近幾年來的“行政院”,往往給人“口號治臺”印象,我們希望張俊雄能夠一新耳目,讓人民對當局有一個新的感受。基於如此的期待,我們特別提出一個提醒及一個失望給張內閣參考。

  社論表示,所謂一個提醒,即千萬別讓投機的色彩沾染上述的財經產業決策與執行。必須指出,一週一利多中很多構想,或其他“總統府”交辦的案件,表面上為了經濟或社會發展,但據我們的觀察及分析,很多其實只是口號或計劃,或者以犧牲財政或社會公義為代價,例如目前股價因為當局動作頻頻而上漲,但實質經濟、勞動薪資、民眾收入卻毫無增長,反而是物價蠢蠢欲動,而且奢侈、投機風氣也出現捲土重來跡象。所謂一個失望,綜觀張俊雄接受專訪全文,完全不見對兩岸經貿的態度、部署及期待。固然,就“府院”分工而言,兩岸事務應是“總統”許可權,但“行政院”施政規畫中若不納入兩岸經貿,一切計劃形同空談;事實上,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不管本土工商企業,乃至前往大陸進行全球佈局的臺商,在在需要張俊雄“內閣”財經產業政策的照拂及支援,因為選票考慮或過度尊重“總統府”許可權而完全避談兩岸經貿,忽視兩岸經貿互動的潛在商機及重要,我們不得不嚴肅表達我們的失望。

(編輯:曉章)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