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24日發表社論《開春過後必須面對的政治新局》,期待一個嶄新的臺當局“財經內閣”搭配氣象一新的“立法院”,為臺灣創造一個危機中有轉機的未來。
社論摘錄如下:
又是一年驚險而過,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美國、北京,乃至瞪大了眼觀選的國際社會都松了一口氣,未來4年,臺海周邊猶能維持穩定,選後大過年,眾人相見真要相互道聲“恭喜”,因為選舉結果基本“維持現狀”,牽動政局變動幅度有限,臺當局部門可以集中心力因應全球財經變局。
總說新年新氣象,但是,甚少有像今年的景況般,還沒開年就看到“新氣象”,如此令人不安。歐債危機從去年下半年就一波接一波,衝擊全球,年前甚至九國債信評等遭到調降,沒有人能估算歐債風暴影響到底有多廣多深,拖延的日子到底有多長?這次會是全球景氣二次衰退?還是可能延續十年的二次大蕭條?
“最值得恐懼的,其實是恐懼本身。”這句世界第一次大蕭條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用以激勵人心的名句,幾乎人人會背,但是,這一次我們還能靠這句話度過危機嗎?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在年節前馬不停蹄專機來回世界各地,一天工作時數超過16個小時,他誠實以告,“從來沒看過這個情況。”郭臺銘忙碌為的是上半年的訂單,過去同時間他總是忙著下半年的訂單。
企業界對景氣冷暖的警覺總是遠遠超過政府,當科學園區無薪假又重新浮上臺面,企業界老闆們幾乎沒有選擇的必須支援可以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的臺當局,這個當局不懂財經沒關係,只要不在兩岸關係上橫生枝節造成震蕩,他們自能闖出一條生路。這也是為什麼企業主會在選舉前紛紛表態,大老闆們卑微的心願其實感映了一個事實:臺灣真的可以不再要拼政治了,趕緊花點力氣拼經濟才是正途。
春節過後,馬當局5月就職前,“內閣”勢必改組,細數2000年政黨輪替以來,扁當局8年沒有一位“財經閣揆”,全部係以政治路取勝,擺平了民進黨內的權力生態,卻讓臺灣社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失業率最高、貧富差距最大。
馬當局第一任起用具有科技與交通專業的劉兆玄擔任“行政院長”,不論蕭萬長或“副院長”邱正雄都具有財經金稅專業,其意當然是拼經濟為上,劉“內閣”基本上不負重望,順利帶領臺灣走過雷曼兄弟引爆的全球金融風暴。遺憾的是,莫拉克風災打亂馬英九的人事佈局,劉“內閣”一年多即更疊改組。
吳敦義繼任“行政院長”,在“國會”穩住馬當局的腳步,但在財經面上卻仍有弱點,“總統大選”前,馬當局組成歐債危機對策小組,著眼于短期因應穩住股匯市,但是這顯然不足以應付可能逼人而至的全球二次衰退。此時此刻,臺灣需要真正穩住財經陣腳的專業團隊,廣納業界意見,找出因應方案並落實執行。
回顧過去,臺灣自解嚴政治開放以來,除了蕭萬長擔任“行政院長”時期之外,已經長達數十多年沒有真正的“財經內閣”了,臺灣拼出民主政治、政黨政治,也拼出“統獨”藍綠對立,忘了我們曾經攜手共創的經濟奇跡,因為政治參與過熱,政黨對立愈難消弭,“國會”議事相對效率不彰,嚴重拖延當局施政效能。
馬當局既已順利當選,第二任已無連任壓力,自當放手施為,不能再瞻前顧後。更重要的,馬當局第一任備受批評的“國會”議事效能必須有效改變,否則難以改變民眾對執政團隊的惡感,春節過後,新一屆“國會”成軍,龍頭改選即將拍板定案,沒有四分之三的超高席次,但國民黨過半,加上泛藍親民黨與無黨籍盟友的6席,依舊可以掌握議事主導權。
新年新希望,龍年新願景,期待一個嶄新的“財經內閣”搭配氣象一新的“國會”,為臺灣創造一個危機中有轉機的未來。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