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分階段調漲電價的政策再次轉彎。《海峽導報》今日刊載臺灣政論名嘴鈕則勳的評論文章指出,即便當局是想借此舉來平息民怨、防堵物價蠢動與安撫黨籍“立委”的情緒,但仍有相當的盲點與限制,有待馬當局正視。
評論摘編如下:
原本繼6月調漲後,臺灣的電價將於12月進行第二波調漲,但馬當局不敵民意反彈、黨籍“立委”施壓與民進黨以“倒閣”作要挾,分階段調漲電價的政策又再次轉彎;即便當局是想借此舉來平息民怨、防堵物價蠢動與安撫黨籍“立委”的情緒,但仍有相當的盲點與限制,有待馬當局正視。
首先,政策“朝令夕改”,會被認為專業不足,有損當局威信。原本當局于農曆年後接連拋出油電雙漲議題,4月調漲油價,5月漲電價,但民間反彈聲浪大,調漲電價政策隨即變為三階段調漲,即6月漲40%、12月漲40%,另外20%視臺電公司改革績效後評估;而今陳衝又宣佈考慮經濟環境、民生狀況,12月電價緩漲,直到明年夏月電價結束後的10月1日再調整。
從表面來看,當局似乎有以民意需求來進行政策調整,但細部來看,此舉給人的感受則是“政策不斷在調整”,決策過程似無專業可言,當局監督臺電改革績效亦乏善可陳;畢竟決策高層在決策之初就應考慮 “一次漲足恐引發民怨”,宜以“分階段調漲”為較彈性的因應,而彈性因應的時程“宜長不宜短”,才能因應變數、爭取緩衝,既可強化政策制定的專業,也可凸顯為民眾需求考慮的細膩程度。決策數變,立意再好,都會變得為德不卒,治絲益棼。
其次,政策行銷資訊“同理心”不夠,官民距離愈來愈遠。本來針對電價調漲,經濟單位官員多以“臺電虧損嚴重、使用者付費及臺灣長遠利益”等論述期待說服民眾;但民間反而認為臺電虧損有許多原因,包括向民間電廠購電的不合理價格、組織管理問題、雖虧損但員工仍能領績效獎金等。當這些問題無法進行有效管控的時候,臺電卻只很淺碟地想從消費者民眾身上拔毛,民眾的相對剝奪感當然嚴重,對於官員“不知民間疾苦”的負面印象,只會更深刻而已。倘官員能夠多以民眾利益做出發點,針對負面批評事項進行通盤管控及改革後,再發佈資訊,才有可能創造民眾對政策 “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氛圍。
最後,民進黨籍“立委”喊“倒閣”,確有其政治盤算:若能迫使行政單位大改組可謂“大贏”,財經改組可謂“中贏”,撤換單一首長則是“小贏”。即便馬當局緩漲電價讓“內閣”免於撤換壓力,蘇貞昌也可借此波攻堅,批評馬之決策粗糙與缺乏專業,一方面主導議題,另一方面累積監督能量。
是以,如何使政策擬定呼應民意,但不被牽著鼻子走,能凸顯專業及前瞻性考慮,同時用簡單易懂的“同理”邏輯,說服民眾支援,已成為馬當局施政的當務之急。(鈕則勳 臺灣政論名嘴)
[責任編輯:張潔]